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及每個器官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了解食道、胃、小腸等消化器官的特征和功能。
二、教學重點
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三、教學難點
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征。
四、教學準備
教師:為每位學生準備:人體消化器官記錄單。為每組準備:模擬胃的蠕動實驗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塊并煮熟的蔬菜和饅頭;模擬食道輸送食物實驗用的透明塑料軟管、熟米飯粒。
五、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一日三餐都要吃食物,那我們?yōu)槭裁匆允澄?誰來說說?
生:......
師:吃了食物我們才有力氣去做事,力氣從哪里來?
那么,食物是怎樣為我們提供力氣和能量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食物在體內的旅行
一、吃下去的食物去哪里了?
1、食物經過了哪些主要消化器官
。1)首先要考考你:我們平時吃的食物從嘴里又去哪里了?
學生回答。
還可能到哪里?(學生補充回答)師反饋:不錯,食物就像一位游客在我們體內旅行。
。2)我們身體里哪些器官與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關?
二、探究人體的消化器官。
1、剛才同學們說到的.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這些器官都與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關,你們想知道這些重要的器官張什么樣嗎?它們都是怎樣參與把食物變成能量的?
好!讓我們看看食物旅行的第一站:口腔
。1)口腔里有什么?食物在口腔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口腔:牙,舌,唾液。(功能:食物被磨碎了)
問:為什么要把食物磨碎呢?(容易吞下去)
沒有磨碎就咽下去了會怎樣?(卡住喉嚨)
。2)喉嚨我們把它叫做“食道”。食物就是通過食道被運輸到胃里的。
實驗一:②在一根塑料管中,裝入幾粒米飯。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米飯向前移動?實驗中的塑料管相當于我們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
方法:蠕動
這個器官有什么特點?
食道:直、光滑、軟
功能:把食物運輸到胃里
。3)這就是食物旅行的第二站:胃。胃是什么樣的呢?像什么?(袋子)
實驗二:①在一個塑料袋里裝上水、切成小塊饅頭和蔬菜。如果我們反復捏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的哪一個消化器官的活動像這個袋子?
功能:暫時儲存食物,分解、磨碎,使食物成為食糜
磨細成為食糜的東西又去哪里了?
(4)第三站:小腸。小腸有什么特點?
小腸:長、彎曲
功能:消化和吸收食物營養(yǎng)最主要的地方
師:小腸比較長,就可以把食物中有用的東西充分吸收后為我們提供能量,但它能吸收完嗎?(不能)留下的殘渣就要到下一站進一步被吸收。
。ㄎ澹┑谒恼荆捍竽c。它的特點是什么?比小腸粗,短
功能: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儲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糞便)
2、出示消化過程圖
3、小結:原來食物就是這樣在體內旅行的。
師講述:食物在口腔被咬碎之后,經過食道來到胃,胃把小饅頭進一步分解,變成粥一樣的食糜,逐步送入小腸,小腸再進行消化吸收,最后只留下殘渣來到大腸,大腸吸收其中的水分。這就是食物的消化過程。
現在,同學們已經了解了食物在體內的旅行路線。請同學們拿出鉛筆試著畫一畫食物從口腔出發(fā),依次去了哪里。
三、總結。
有了這些消化器官,食物才能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和吸收。為我們提供能量讓我們菜有力氣去學習和生活。
那消化器官重要嗎?怎樣保護好自己的消化器官?吃食物要養(yǎng)成哪些好習慣?
小結:
。1)細嚼慢咽,不“囫圇吞棗”;
(2)飲食有節(jié)制,不暴飲暴食、不貪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3)起居有規(guī)律,定時排便。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2
教學內容: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產生聲音的方法很多。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1.能用擴散性思維設計出各種制造聲音的方法。
2.通過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抽象概括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擁有樂于觀察、善于發(fā)現的欲望,體驗合作與交流的快樂。
2.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中要尊重事實,養(yǎng)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3.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科學,使其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到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難點: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在今天的新課開始之前啊,老師想先請同學們做一個小游戲,這個游戲的名字叫“聽聲辨人”。
(教師請一位學生站到臺上來,并用眼罩蒙住學生的眼睛)
師:接下來老師任意的選取幾位同學,請他們讀PPT上面的詩句,請這位同學來猜猜看,吟詩的是哪位同學。
(教師隨機抽選學生起來讀詩,學生猜)
師:好了,游戲結束。同學們,為什么這位同學的眼睛被蒙住了,卻仍然能夠認出吟詩的同學是誰。
生:他是通過聽聲音辨別出來的;
每個同學的聲音不一樣。
師: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傳遞信息,愉悅人們的心情。同學們,關于聲音,你有哪些知識想要知道呢?
生:.......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非常有意義,但是這么多的問題,我們今天只能選取一個來研究。今天,就讓老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聲音的產生。
二:制造聲音
師:要想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首先得自己嘗試制造聲音。老師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個塑料袋,請同學們運用智慧,嘗試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讓塑料袋發(fā)聲。
在活動開始之前,老師有幾點需要強調一下:
1.制造聲音時,輕聲輕語。
2.控制好塑料袋聲音的大小。
3.仔細觀察,體驗塑料袋的發(fā)聲。
。▽W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師:老師發(fā)現同學們已經找到了很多讓塑料袋發(fā)聲的方法,現在就請同學們帶著塑料袋上臺交流一下吧。
(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真聰明,用摩擦,彈擊,吹氣,揉搓,抖動等不同的方法讓塑料袋發(fā)出了聲音。接下來,老師想請同學們,不借助任何物體,試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fā)出聲音,在活動開始之前呢,同樣的,我們需要
1.制造聲音時,輕聲輕語。
2.仔細體會,身體發(fā)聲時的變化特點。
(學生活動并交流)
三.作出猜想
師:老師就不請同學起來一一交流了。剛才同學們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讓塑料袋和自己的身體發(fā)聲,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當塑料袋和我們的身體發(fā)聲時,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仔細思考一下,有哪些共同特征?
生:.......
都在動。
師:觀察得真仔細,無論是塑料袋還是我們的身體,它們在制造聲音時都在動。那么,物體發(fā)出聲音究竟和“動”有什么關系呢?還是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吧。
四.尋找證據
師:在每組同學的臺肚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鋼尺,橡皮筋和盛水燒杯,請同學們按照PPT上的指示
(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撥動橡皮筋 ;鋼尺:一只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松開;盛水燒杯:用小
錘輕輕地敲擊燒杯外側杯身。),試著讓他們發(fā)出聲音,并注意觀察,當它們在發(fā)出聲音時,有什么變化?當他們不發(fā)出聲音的時候,有什么變化?填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表格里。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人體的各個不同部分在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時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協(xié)同工作的。
2、過程與方法:能夠用畫圖的方法,直觀的表現人體各個器官之間的關系。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探究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能夠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
人體的各個不同部分在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時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協(xié)同工作的。
教學難點:
能夠用畫圖的方法,直觀的表現人體各個器官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人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人體的各個感官怎樣協(xié)同工作
。1)小組討論:人體的各個器官怎樣協(xié)同工作的?用圖、文呈現。
。2)交流研討,共享彼此的認識
。3)繪制表示簡單關系的畫圖。
。4)交流研討,在簡單繪圖的基礎上尋找圖與圖之間的關系,并以此關系繪制新圖。
2、人體各器官之間的聯(lián)系
畫出人體各個器官之間的聯(lián)系。
二、健康生活
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們在了解了自己身體的結構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后,愛護它們,促進他們更協(xié)調的工作!
三、課后總結:
1、呼吸讓我們吸進富有氧氣的空氣,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
2、身體內分布最廣的血管是毛細血管。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把物體運動的路徑連成線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軌跡。物體運動的軌跡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曲線。
2.比較前進、后退、擺動、震動、繞圈、旋轉、滾動等不同的運動形式,了解它們不同的特征。
3.選擇合適的物品做一做擺動、滾動、旋轉等運動方式。
4.觀察生活中物體的運動,了解這些物體運動中包含了哪些運動形式。
【教學重點】
1.了解物體運動的軌跡,知道物體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認識前進、后退、擺動、振動等運動形式,比較它們的不同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前進、后退、擺動、振動等運動形式,比較他們的不同特征,并且用合適的物品做一做擺動、滾動、旋轉等運動方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做擺動、滾動、旋轉等運動形式的材料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物體運動的軌跡
1.同學們都有乘電梯的經歷,我們乘著電梯從樓上來到樓下,這就是我們運動的路徑。
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看這幾幅圖中,物體運動的路徑是什么樣的?
2.出示課本17頁的四幅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運動,并且將它們運動的路徑用線連起來。
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把物體運動的路徑連成線,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軌跡。
4.出示課本15頁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想一想這兩幅圖中,哪些物體是在運動的?它們運動的軌跡分別是什么?
5.請大家比較課本第17頁的物體運動的軌跡,看一看這些物體運動的軌跡有什么區(qū)別?
預設:第一、二兩幅圖中物體運動的軌跡是直線,第三、四兩幅圖中物體運動的軌跡是曲線。
6.我們把物體運動的軌跡是直線的運動,稱為直線運動;把物體運動軌跡為曲線的運動,稱為曲線運動。
7.在我們身邊,哪些運動是直線運動?哪些運動是曲線運動?
預設:
公交車運動是直線運動。
車輪的運動是曲線運動。
拉動公交車的窗戶是直線運動。
司機的方向盤是曲線運動。
活動二:認識不同的運動形式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物體運動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大家見過哪些不同的運動形式呢?
2.出示課本第18頁的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更多不同的運動形式。
預設:
前進、后退、擺動、震動、繞圈、旋轉、滾動、上升、下降。
3.除了書上列舉到的物體這些不同的運動形式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物體不同的運動形式。
集裝箱的運動是平移。
氣球的運動是上升運動。
鐘表指針的運動是旋轉。
鐘擺的運動是擺動。
活動三:選擇合適的物品做不同形式的運動
1.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很多,我們剛剛了解了一些,下面我們選擇合適的物品,來做一做這些形式的運動。
2.活動要求:選擇合適的`物品做一做擺動、滾動、旋轉三種形式的運動。
3.活動指導:
出示課本19頁擺動、滾動、旋轉三種運動形式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看一看,了解這三種運動形式的特點。
活動材料:毛線、電池、鳳尾夾、橡皮筋、風車等。
4.學生分小組活動,從這些材料中選擇合適的分別做擺動、滾動、旋轉三種運動形式,并且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進一步體會這三種形式的運動的特點。
5.全班交流,學生展示本小組選用恰當的材料所做的物體的運動形式。
預設:
在毛線下面系上重物,拿著毛線的另一端,讓它擺動,就做出了擺動的運動形式。
在毛線下面系上重物,拿著毛線的另一端旋轉重物,就做出了旋轉的運動形式。
將電池放在桌面上,可以做出滾動的運動形式。
用風車做出旋轉的運動形式。
6.教師引導:物體運動的形式除了擺動、滾動和旋轉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運動形式,我們同樣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材料做出這些運動形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試一試。
活動四: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物體的運動往往包含了幾種運動形式。
出示直升機在空中飛行的圖片,引導學生說一說,直升機的飛行包含哪些運動形式?
預設:
直升機本身是向前前進的,這是一種前進的運動形式。
直升機上的螺旋槳,一直在旋轉,這是一種旋轉的運動形式。.
2.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其他物體的運動包含哪些運動形式?
出示課本19頁下面的插圖,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物體的運動中包含哪些運動形式?
預設:
竹蜻蜓下面的立棍做平動、轉動的運動,上面的旋翼做旋轉運動。
手鋸在做前進、后退的往復運動。
旋轉木馬設施整體圍繞中軸做旋轉運動,一個個的木馬圍繞中軸在繞圈同時做上下運動。
3.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運動包含兩種以上的運動形式,請大家來舉舉例子。
預設:
走路包含前進、擺動兩種運動形式。
高速運動的足球包括平移、旋轉兩種運動形式。
行走的公交車有旋轉、前進等運動形式。
活動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物體運動的軌跡,知道根據物體運動的軌跡,可以把物體運動分為曲線運動和直線運動,同時我們還了解了物體的運動有前進、后退、擺動等一些運動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物體的運動中往往包含幾種運動形式。課后請大家認真觀察生活中的運動現象,進一步了解物體的運動。
【教學過程】
6.不同的運動
常見的幾種運動方式及其特點
日常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
讓物體按照一定形式運動
物體的復合運動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過程與方法: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難點】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30cm的圓片,白紙
【教學過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狀圖記錄學生想法。
二、探究內容:
(一)觀察云
1、問: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使用了晴天、多云、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對云量的觀察。那么,這些不同的天氣狀況是怎樣來劃分的呢?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qū)分。
3、室外觀察,明確任務:(1)觀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狀(3)在觀察云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聯(lián)想
4、反饋
。ǘ⿲υ七M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不同形狀的云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根據(云)的多少,可以區(qū)分晴天、多云、陰天。
2.氣象學家通常把云分成(積云)、(層云)、(卷云)三類。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幢砻娣e的大。⑺臏囟纫约盎旌先芤菏欠癖粩噭拥纫蛩赜嘘P。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 “ 問題 —假設 —驗證 — 證實 ” 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fā)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方糖溶解實驗的研究
【教學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筷子1、玻璃杯2、熱水和冷水、糖塊3、食鹽1、勺子1、水槽1。
【教學過程】
一、哪一個溶解的快。
1.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問:取兩份同樣多的食鹽,每份大約10克,同時放入同樣多的水中(25ml),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食鹽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指導對比方法)
4.整理觀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條件:溫度對溶解有沒有影響呢?(60攝氏度左右,強調安全。)
6.學生觀察實驗。(教師進一步指導實驗操作)
7.整理觀察信息進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2.學生猜想形成假設:用攪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熱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將肥皂切成小塊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1)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每組設計一兩個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2)各組實驗設計交流匯報補充完善。教師板書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重點指導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3)請一組演示其中一個對比實驗,其余學生觀察評議確保每組都能正確操作。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回應假設,總結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中的不足)
5.整理課堂共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6.下面讓我們來吃一塊方塘,猜猜看,一塊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時間?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局部。
第一局部:哪一個溶解得快。
這局部選擇前幾課屢次用到的食鹽作為觀看材料,讓學生通過比照試驗的方法來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攪拌對溶解快慢的影響。比照試驗的方法是教科書教給的:把同樣多的食鹽放入同樣多的水中,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觀看它們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溫度對溶解快慢的影響。試驗的結果比照是格外明顯的,學生很簡潔從試驗中觀看到: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食鹽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書強調熱水為 60 攝氏度,是從安全角度考慮。兩組試驗強調只轉變一個條件,為其次局部的試驗設計供給示范。
其次局部:加快方糖溶解的爭論。
這局部實際上是仿照著進展比照試驗的設計和爭論。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攪拌和熱水的方法,可能還有學生會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慮怎樣掌握這些因素,讓每一組試驗只轉變一個條件。教科書還強調了如何選材、用多少水、如何計時、如何記錄等問題。引導學生經受比較科學、標準的比照試驗活動的過程。最終的吃糖塊競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同樣強調了活動的標準性。
學情分析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靠于三個主要因素:
物質顆粒的大小〔即外表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留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簡潔想到的是攪拌,由于前面幾課的試驗中屢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閱歷。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比照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爭論,指導學生運用比照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根底上,讓學生依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受“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大小〔即外表積的大小〕、水的溫度、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設計“怎樣加快方糖溶解”的試驗,親歷掌握單個變量進展比照試驗的活動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比照試驗,使學生理解攪拌加快溶解的方法。讓學生拓展到加熱水和碾碎的比照試驗方法。
難點:比照試驗過程中,各種變量與不變量的掌握。
評價任務
能對加快物質溶解的影響因素進展猜測。
能設計比照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
教學預備
為小組預備:2 個透亮玻璃杯、1 根筷子、1 個水槽、冷水、熱水、食鹽、方糖、溶解快與慢記錄表。
教師預備:方糖溶解快慢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fā)問題
師:教師倒了一杯冷的純潔水,放入了一顆水果糖,想請同學幫我試試夠1.
甜了嗎?〔請一學生試喝。預設:不甜或沒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會不甜呢?〔糖還沒有溶解〕
請大家?guī)徒處熛胂敕椒,讓我能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預設:
生 1:用筷子攪拌。
生 2:把水換成熱水。
生 3:把水果糖打碎。
生 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熱水里再用筷子攪拌…… 教師板書:攪拌、加熱〔熱水〕、切碎……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方法,真是令教師佩服,是不是你們的這些方法4.
真的有效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爭論這個問題:溶解的快與慢!舶鍟n題〕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生活閱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課的一開頭就做好了情感和學問等方面的預備,自然進入爭論狀態(tài)!
二、設計試驗,探究影響溶解快與慢的方法
〔一〕以加熱試驗為例,探討試驗方法。
師:剛剛同學們提到的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測,在科學課上我們要用試驗1.
來驗證。為了試驗效果更加明顯,我們這節(jié)課用紅糖做試驗〔出示:紅糖〕。下面我們就以加熱為例,大家說一說,你們怎么證明加熱的比不加熱的快呢?〔引出比照試驗〕。
師:怎么比才公正呢?〔師生共同爭論一樣條件和不同條件。〕
師:一樣條件有好幾個,不同條件只有一個〔一個加熱,另一個不加熱!
這種方法在我們的試驗課上叫做比照試驗。
師:現在就依據同學們剛剛說的,教師來做這個試驗,看我做得對不對。
師做加熱加快溶解的演示試驗!策呎f邊做,并用投影儀展現!
過渡:觀看加熱對物質溶解快慢的影響還需要一些時間,我們先想想攪拌對溶解快慢的.影響這個試驗怎么做呢?
〔二〕探究“攪拌能否加快溶解”試驗。
師生共同爭論試驗步驟及應留意的事項: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放入的
物質應當一樣多;水一樣多;放入時間應當一樣,水的溫度也應當一樣。
投影出示:“攪拌”可以加快溶解試驗的步驟。〔抽生讀一讀〕
學生領取試驗材料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匯報試驗結果。
再看我們剛剛加熱的試驗現象,你看到了什么,說明白什么了?
〔三〕自主探究“碾碎能否加快溶解”試驗。
碾碎呢?你能自己設計試驗了嗎?小組爭論一下,該怎么做這個試驗?
學生溝通試驗方案,確定后領取試驗材料進展試驗。
匯報試驗結果。
教師小結:通過試驗,我們驗證了用熱水、攪拌、碾碎這三種方法都能加4.
快溶解。
【設計意圖:以加熱試驗為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由“扶”到“放” 探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試驗,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明確比照試驗應留意進展變量的掌握,為后面的試驗探究做好鋪墊。在探究過程中,留意學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合作互助意識的培育!
三、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爭論。
師:看大家做試驗這么認真,教師嘉獎每人吃一顆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
怎樣吃糖,可以讓它溶解得更快呢?
爭論玩耍方案:同時放入嘴中,小組長含在嘴里不動,試驗員用舌頭翻動1.
攪拌,材料員把糖塊咬碎但不攪拌,記錄員咬碎并攪拌,用 1、2、3、4 記錄糖溶解快慢的挨次。
小組進展吃糖玩耍,做好記錄。
小玩耍:怎樣吃糖,溶解更快
溶解糖塊的方法 溶解快慢挨次
含在嘴里不動
用舌頭翻動攪拌
把糖塊咬碎
咬碎并攪拌
匯報玩耍結果,談談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綜合運用所學學問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利用學生愛玩的心理,通過玩耍的形式調動了他們的心情,保證了試驗效果,實現趣味和有效的統(tǒng)一!
五、拓展與應用
我想制作一瓶肥皂液玩吹泡泡玩耍,你有方法快速制作出來嗎?課上溝通后鼓舞學生課后自己嘗試。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現象,比方喝咖啡的時候,小調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鍋里放鹽比較好?同學們可以在課后連續(xù)探究有關溶解方面的問題。
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強調以培育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樂觀提倡讓學生親身經受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本節(jié)課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把科學素養(yǎng)的各個方面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學問教育的要求,又表達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育和科學探究的實踐。本節(jié)課突出的特點是: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一上課,端起一杯涼開水,向里放了一塊水果糖,和學生溝通:教師這有一杯涼開水,我在里面放了一顆水果糖,請一位同學來嘗一嘗。這樣的情境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并且都想來親自嘗一嘗,心情馬上被調動起來了。接著教師問:
假設我想在短時間內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方法讓糖快點溶解嗎?這個問題又激起了學生對已有生活閱歷的回憶,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做好了心情和學問等方面的預備,自然地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點難點。
學習比照試驗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我主要實行了先以一種試驗方法為主〔加熱〕,指導學生把握用比照試驗進展爭論的方法,并進展了演示試驗。然后讓學生探究攪拌和碾碎兩種試驗怎樣做比照試驗。這樣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對比照試驗概念的理解漸漸加深。在試驗中將食鹽替換為紅糖,試驗現象更加簡潔觀看。
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堂的完畢不應成為問題的終點,而應成為學生爭論問題的起點。我們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科學課堂,更應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科學課堂,課下連續(xù)進展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把學生的探究熱忱延長到了課外,科學探究力量、科學素養(yǎng)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培育和提高。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8
溫度的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溫度計、天氣預報等等,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既有 趣味性又有挑戰(zhàn)性,分享了小學四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模板給大家參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時 (2)中午12時 (3)下午2時
六、課后反思。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9
【教材分析】
排序是蘇教版教材的新內容,屬于過程技能顯性化單元。學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觸過排序,生活中的排序遠沒有科學研究中的嚴謹,其作用也不一樣,本課是以科學研究的角度對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討,以讓學生重視數據收集過后的整理步驟。
《排序》這課,主要解決五個問題,
1、怎樣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進行,根據不同的特征可對事物進行不同的排序;
2、學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數據,得出規(guī)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重視整理數據的環(huán)節(jié);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單一特征,還可以按照兩個甚至多個特征來進行;
5、通過對三種塑料紙的排序,收集數據,并整理數據,對事物進行排序的高級練習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知道排序的含義,弄清為什么要排序。
難點是通過自己或合作小組設計的各種排序活動,了解對物體排序所依據的單一特征或多種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展臺、鉛筆、排序欣賞圖片。
學生準備:
文具若干,活動記錄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層次一:知道排序的含義。
層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層次三: 知道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是有聯(lián)系又有差別的。
過程與方法:
層次一:能辨別物體排序所依據的一個特征。(分析、概括)
層次二:通過自己設計的排序活動,能對數據進行排序。(數學能力)
層次三:能發(fā)現排序后的數據、資料的優(yōu)點。(分析、概括、遷移)
層次四:在小組活動中,能辨別物體排序所依據的兩個或多個特征。(分析、概括)
層次五:能比較三種塑料某些性質收集數據資料,并整理這些數據資料,按照順序排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視對科學證據的思考。
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談話建構排序的'概念)
1、 大家看一段視頻,看視頻時,回想這幾方面的問題。
剛才大家看到的視頻是29屆奧運會的入場式,在運動會的入場式時,經常用到,你注意他們入場人數這么多,顯得亂嗎,為什么?
生:按國家排列順序入場的。
2、體會排序的廣泛應用與作用。
師:同學們上課間操時,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按照其它特征來排序的?
生回答。
師:生產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根據物體的同一特征來排列它們,這種活動就是排序。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排序這種活動。
二、民主導學
。ㄒ唬┆毩L試簡單的排序
1、談話: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在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種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嘗試獨立排序。
出示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速度記錄表(附件)
學生獨立排序,交流排序結果。
師:從排序后的數據中,你能發(fā)現些什么嗎?
3、找出鉛筆排序的特征。
4、根據樹干的年輪推測樹木的年齡。
小結:通過排序我們更容易發(fā)現數據中隱含的規(guī)律,排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請一組同學上來做一個排序活動。
(二)討論拓寬排序的特征
1、小組同學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問:你們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進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來排序的?小組討論,看那組的方法新、科學、快
可能性預設:身高、體重、胖瘦、頭發(fā)長短等等
3、得出:同樣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我們看問題也要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ㄈ┓纸M探究排序的多樣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條件下選擇應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給同學們提供了三種常見塑料,請同學們研究它們的不同特征進行排序。
1、分發(fā)材料。
2、分組討論、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對探究的結論進行適當的記錄。。
3、各組交流討論、探究的結果,其他同學做出及時評價。
三、檢測導結
1、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根據物體的( )來排列它們,這種活動就是( )。
2、在科學研究中,排序是一種常用的( )方法。
自評:
1、談話:通過這節(jié)課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獲?
2、學生談感受、收獲。
四、布置作業(yè)
1、不同材料的導熱性能不同,比較下列材料的導熱性能,并給它們排序。(提示:較低溫度時,手摸感覺越涼的導熱性能越好)
木板、棉質毛巾、金屬把手、瓷磚、玻璃瓶。
2、自選一些物體按照某一特征對它們進行排序。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今天說的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本節(jié)是溶解單元的起始課。教材出現了三個活動:活動一,同學通過觀察、比較食鹽、沙在水中變化的不同,認識溶解這一概念;活動二,通過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加深對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動三,通過學習使用過濾的方法,理解溶解的實質特征。這一課是在三年級初步認識水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今后研究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識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礎。
二、同學分析
四年級的同學對于溶解是有一定認識的,例如,同學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蘭根或感冒沖劑等,類似這種情況同學們都比較熟悉。一局部同學也聽說過“溶解”一詞,但不知道就是口語中常說的“化掉了”,更不能準確地說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和不能準確判斷物質是否發(fā)生了溶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同學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使同學經過親身實驗,細心觀察實驗過程,并能用自身的話描述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2、使同學了解有些物質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質卻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質是不能從水中分離出來的,激發(fā)同學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重點是觀察食鹽、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難點是描述食鹽、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以和用過濾的方法把沙和面粉從水中分離出來。
五、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利用以下資料輔助教學:
透明的玻璃杯、集氣瓶、水槽、食鹽、面粉、沙、攪拌棒、濾紙、漏斗等記錄紙
六、教學過程
為了重點突出探究的層次性,我始終以“溶解”為主線,布置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ㄒ唬┕适聦,提示課題
課始,我以《小毛驢過河》的故事導入:從前,有一頭小毛驢馱著一袋鹽過河,河水很深,把它的鹽淹沒了,等它過了河后,覺得身上輕了許多,回頭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鹽到哪里去了呢?估計同學隨口會說出(化了),我順勢引出“溶解”一詞,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質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溶解單元的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ㄟ@一環(huán)節(jié)我以故事入手,讓同學輕松進入學習狀態(tài),引發(fā)同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同時還能激發(fā)同學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同學們能以豐滿的熱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ǘ┰O計實驗展開活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活動一:食鹽、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讓同學利用我為他們提供的資料,自身嘗試做實驗,自行觀察食鹽、沙子在水中的變化,并將它們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通過研討和匯報初步滲透溶解的概念。
活動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讓同學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想面粉在水里的情況。對于同學的猜想我不急于下結論,而是讓他們自身動手去驗證。
(任何的發(fā)現、發(fā)明都建立在大膽猜測的基礎上。通過猜測活動,激活同學思維,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在這樣基礎上進行的驗證,同學印象才更深刻)
三探究實驗過濾的.過程
活動二的驗證中同學們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處于食鹽、沙子兩種物質的中間狀態(tài),但是同學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在這里引出“過濾”順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張濾紙,給同學講解它的作用以和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這樣的課件:
“兩低兩碰”:
兩低----(1)濾紙的邊緣應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濾紙邊緣。
兩碰----(1)漏斗下端緊碰燒杯內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層濾紙那邊
播放完課件后,我把實驗過程進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同學再進行分組實驗,對于遇到困難的同學老師要加以指導和協(xié)助。在實驗中,提示同學要注意觀察留在濾紙上的物質,并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師生交流,得出結論:
⑴溶解了的物質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撇荒苋芙獾奈镔|通過過濾后,顆粒會留在濾紙上。
。ㄟ@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同學的眼、耳、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使過濾這個難點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播放課件后的教師演示能為下一步同學分組實驗正確操作提供協(xié)助,確保分組實驗效果的勝利率,增強實驗的實效性。同學們在實驗活動中,不但能加深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協(xié)作精神。)
四課后延伸開闊視野
理解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到生活生產中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題:
你還知道那些物質能夠溶解?自身動手做一做
油能溶于水中嗎?
上網查一查什么東西應用了溶解的性質?
。ㄟ@樣的練習題的設計是對同學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也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去的教學思想。)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1
教材簡析:
《食鹽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一課,主要通過實驗,讓學生辨別常見的幾種物質是否溶解在水中,認識溶解的幾個特點,形成關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鑒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教學準備
1、 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教學流程:
(一)故事引入,質疑激趣
1、老師講一個關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二)演示實驗,學會操作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情況。
(三)親自實驗,了解“溶解”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匯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四)分離實驗,解釋“溶解”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一步:折濾紙:先把濾紙對折,再對折,然后把濾紙打開,一面三層,一面一層,跟漏斗一樣的形狀;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濕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三步:放漏斗在鐵架臺鐵圈下放好一個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鐵架臺鐵圈內,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五)總結實驗,拓展延伸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了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后,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布置課外作業(yè),
學生課后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能夠完成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夠設計并完成物體顏色對吸熱和散熱性能影響的實驗,知道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吸熱和散熱快。
3.能用物體吸熱、散熱的規(guī)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認識到不同物質、同質不同色的物質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學難點是做好水和油吸熱、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
油、水、燒杯、溫度計、酒精燈、火柴、石棉網、三腳架、彩色筆或墨汁等。
【學案】
《4吸熱和散熱》學案
一.我看書:看書,熟悉課的內容。
二.我思考: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找兩個同樣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側挖一個小圓孔,再剪同樣大小的一個紙板和一個金屬板,如書24頁圖示,準備實驗用。
2.觀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熱板的顏色,想一想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過住沙漠地區(qū)人的服裝有什么特色嗎?什么會這樣?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完成油和水這兩種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夠做實驗記錄,并畫出油和水這兩種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曲線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前面我們學習了熱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遞方式,知道冷熱變化會導致物體形狀和體積發(fā)生變化。
2.今天我們來研究不同物體的吸熱和散熱現象,好嗎?
(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出示問題也是導入的'一個方法,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熱的現象和有關問題有了一些了解。)
二.學習新課
。ㄒ唬┭芯克陀偷奈鼰岷蜕嵝阅
1.質疑:我們都知道,給物體加熱,物體的溫度會升高;停止加熱,物體的溫度會降低。那么,如果我們同時給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熱,它們溫度升高的速度會一樣嗎?如果同時停止加熱,它們的降溫速度會一樣嗎?
2.學生預測。
3.實驗一:我們怎樣設計實驗證明?實驗中應注意什么?
。1)學生設計實驗。(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安全)
(2)師生共同實驗,做好實驗記錄。
、偻瑫r加熱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鐘,每隔1分鐘測量并記錄水和油的溫度。
加熱時的溫度變化
時間(分鐘)
溫度(℃)
水
油
、谕V辜訜岷,每隔一分鐘測量并記錄水和油的溫度,也測量6分鐘。
停止加熱后的溫度變化
時間(分鐘)
溫度(℃)
水
油
、蹖W生根據數據畫出曲線圖。
。3)實驗小組討論與小結:通過這組對比實驗,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熱和散熱的規(guī)律嗎?
(4)實驗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在獲得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油的升溫速度比水快;在同時停止加熱的情況下,油的將溫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說,不同物質的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同的。
。ǘ┭芯考埌搴徒饘倨奈鼰岷蜕嵝阅
1.蓋有紙板和金屬片的兩個鞋盒放在陽光下曬,10分鐘后測一測盒子里的溫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2.學生猜測:
3.按步驟做紙板和金屬片的吸熱、散熱性能的對比實驗。
。1)把蓋有紙板和金屬片的兩個鞋盒放在陽光下曬,10分鐘后測一測盒子里的溫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2)再把它們拿回陰涼處,8分鐘后測一測盒子里的溫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3)實驗小組討論與小結: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4)實驗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這個實驗在次說明金屬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比紙快。也就是說,不同的物體,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同的。
三.總結
1.通過油和水、紙板和金屬板的吸熱和散熱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2.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固體的吸熱、散熱性能優(yōu)于液體。
四.作業(yè)
1.完成實驗記錄。
2.調查:詢問家長,海水和海邊沙灘的溫度是否一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設計并完成物體顏色對吸熱和散熱性能影響的實驗,知道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吸熱和散熱快。
2.能用物體吸熱、散熱的規(guī)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固體的吸熱、散熱性能通常由于液體。
2.那么通知不同顏色的相同物質吸熱和散熱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們一起繼續(xù)探究。
二.探究不同顏色、同種物質的吸熱與散熱性能
1.提問:不同顏色的同種物質吸熱、散熱的性能一樣嗎?
2.學生猜測,提出自己的觀點。
3.提問:怎樣設計實驗證明?
4.學生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
5.學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學生分組實驗。
7.學生匯報數據,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8.師生共同總結:同一物質,深色升溫快,降溫也快;淺色升溫慢,降溫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吸熱、散熱現象
1.談話:我們通過實驗證明:不同物質的吸熱、散熱的性能不一樣的;不同顏色的同一種物質的吸熱、散熱的性能也是不一樣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熱、哪些地方要散熱?人們是怎樣做的?
2.學生展開討論、交流。
3.觀察教材中的插圖,思考這些現象與物體的吸熱、散熱性能有什么關系?
4.學生討論交流。
5.小結:冰箱后面的散熱板漆成黑色是因為深色物體的散熱性能更好;沙漠地區(qū)的人們常穿的白色長袍吸熱性能差,而且寬大的長袍中可形成氣體對流,因此會使人感覺涼爽;海水和沙的吸熱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溫快,海水升溫慢,所以水中涼快,而沙灘溫度高。
四.學生設計并制作一個保溫杯
1.談話:我們通過研究,已經發(fā)現不同物質、不同顏色的同一種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你們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嗎?我們要來比一比,哪個小組制作的保溫杯效果最好。
2.學生討論,設計圖紙,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3.展示交流,教師給予適當點評。
4.評一評:哪個實驗小組設計的保溫杯好?
五.總結
1.油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比水快,同種物質,顏色深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比顏色淺的快。
2.不同物質、不同顏色的同一種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六.作業(yè)
1.能解釋生活中的利用吸熱和散熱原理的現象。
2.完成實驗記錄。
板書設計:
4、吸熱和散熱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質吸熱和散熱的速度不同。
物質吸熱快散熱也快,吸熱慢散熱也慢。
深色快快
淺色慢慢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組合結構也會有不同。
2、過程與方法: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上肢結構形態(tài)的觀察記錄,并能夠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補充完善。能夠將動態(tài)的身體活動過程分解為若干動作分別進行細致有目的的觀察活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夠在獨立思考得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夠正確對待觀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結果,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教學重點:
了解在運動中,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協(xié)調運動,及身體在做不同運動的過程中,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所發(fā)揮的作用。
教學難點:
用觀察記錄的方式記錄下每一段學習中對研究議題的想法與思考過程。
教學準備:
人體基本結構圖、骨骼模型圖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支架,這就是骨骼。骨骼支撐著我們的身體,保護著我們的內臟器官,使我們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骨骼能獨立運動嗎?有哪些組織與骨骼協(xié)調工作呢?
二、觀察上肢的運動
1、拿重物:學生體驗一側手臂完成拿起啞鈴動作。感受肌肉在運動中的變化和作用;
嘗試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來了解運動中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協(xié)調運動。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時都在用力、肌肉變化不同。
觀察交流:上肢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在活動中的關系。
3、觀察與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相似的.物體
對骨骼、肌肉、關節(jié)認識的拓展,利用現代機械上的類似構造,直觀地表現三者的功能特點。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fā)達、關節(jié)更加靈活。
再次明確三者關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課的延伸。
參加體育鍛煉和我們的骨骼、肌肉、關節(jié)的關系。
四、課后總結:
1、骨骼具有支撐身體、保護內臟器官和支持運動。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4
【教材簡析】 《一天的食物》一課是《呼吸與消化》單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課,學生通過記錄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學習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食物。在記錄、整理和分類活動中,使學生發(fā)現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是豐富多樣的,為后續(xù)探究食物的營養(yǎng),合理飲食健康生活做鋪墊。
聚焦板塊展示的食物圖片隱含著人的食物構成是“豐富的”,呈現的問題“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回憶一天的食物,為探究活動做鋪墊。
探索板塊主要有兩個層次活動。
第一層次引導學生記錄一天的食物,通過統(tǒng)計小組或全班學生的食物,發(fā)現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
第二層次引導學生確立分類標準,給食物進行不同的分類,在分類過程中再次體會食物的多樣性。
研討板塊引導學生梳理探索活動中獲得的信息,發(fā)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并認識到食物的分類方法是多樣的。
【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已經了解了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滿足身體對營養(yǎng)的需求,要吃各種各樣的食物。關于食物,學生在以前的生活與學習中有著較多的體驗,這些體驗都會構成本單元學習的基礎。但孩子們對于食物的關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問題多是喜歡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問題,即使涉及飲食健康問題,得到的解釋也不盡全面。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孩子們嘗試用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食物”,發(fā)現食物與人體生命活動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并發(fā)現食物自身會發(fā)生奇妙的變化。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
1、學生通過對食物進行記錄和分類,發(fā)現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身體健康。
2、學生能根據一定的標準對食物進行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1、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豐富的。
2、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并通過記錄的方式將分類的結果進行整理和描述。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學生通過對食物的記錄與分類的活動,逐步學會細致地思考、篩分。
2、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集體的研究討論活動,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學生在對食物進行記錄和分類活動中認識到人類需要從自然界獲取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養(yǎng)料與能量。
【教學重難點】重點:學生在對食物進行記錄和分類活動中,發(fā)現我們吃的食物是豐富多樣的。
難點:學生通過對多種多樣的食物進行分類,發(fā)現我們吃的食物是豐富多樣的。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三餐統(tǒng)計表。
小組:學生活動手冊、按餐分別統(tǒng)計的調查記錄表、食物卡片。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猜謎語。
。1)一粒粒,像珍珠,白燦燦,鍋里鋪,煮熟香氣飄滿屋,引得饑腸咕嚕嚕。(大米)
。2)底下平平,上面圓圓,白白香香,松松軟軟。(饅頭)
(3)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白胖子。(花生)
2、中國有許多關于食物的謎語和俗語,大家知道哪些關于食物的俗語?(預設: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3、我們的生活離得開食物嗎?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關,我們一天要吃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大家回憶一下:昨天一天,你吃了什么?(預設:吃了豆腐魚湯,還吃了面條/吃了包子、紅燒肉、雞翅、豆角)
4、今天我們就要來研究一天的食物。
揭示課題:一天的食物(板書)。
二、活動一:記錄統(tǒng)計一天中吃的食物(預設15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統(tǒng)計表]
1、引言:你能把一日三餐的食物按照早餐、午餐和晚餐記錄在這張表格中嗎?(展示三餐記錄表)
2、提問:剛剛有同學說他吃了一碗面條,大家想一想這碗面條算幾種食物呢?(預設:里面有一個雞蛋,青菜,牛肉和面條)
3、分析:一碗豐盛的面條里面是由面條、青菜、雞蛋和牛肉四種食物組成。許多食品是由多種食物組成,大家一定要注意由多種食物組成的要分開來記錄哦!
4、布置要求: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正確找出食物數量的技能,接下來大家把自己昨天的三餐食物記錄到三餐記錄表中吧!在填寫表格時,大家要按照三餐有序地記錄,在完成記錄之后要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發(fā)現了什么?
5、學生匯報。
6、小組匯總:大家在分享的時候發(fā)現很多食物都出現了重復,為了方便我們更好地研究食物,我們需要把每個人的三餐統(tǒng)計表按照小組匯總成一張大表格,讓食物能夠更加清楚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在匯總時,重復的食物只需要記錄一次,匯總的'是整個小組所有成員三餐的食物,并數一數小組成員昨天一天一共吃了多少種食物?(預設:20~30種)
7、小結:同學們,一天中我們要吃很多種不同的食物,我們每天的飲食是豐富多樣的。這么多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得眼花繚亂!面對豐富的食物,我們想要更好地認識它們,不妨對分類的方式研究一下吧!
三、活動二:對一天中的食物進行分類(預設15鐘)
[材料準備:食物卡片、分類表]
1、提出要求:分類首先要確定一定的標準,例如我們剛剛在記錄食物時,按照三餐順序:早餐、午餐和晚餐進行記錄的,這個方法就是按照進餐時間進行分類的。
同學們,你有哪些分類方法,趕緊把你的食物先寫到卡片上,然后依據一定的標準分一分吧!
2、小組討論,教師進行指導,并督促學生將食物填寫到卡片上。
3、學生分享小組交流成果。
。A設:
。1)按照生吃和熟吃可以分為生食和熟食;
(2)按食物的來源分為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
(3)按照食物的種類分為葷食和素食;
(4)按照食物的性質分為主食和副食等)
4、每組學生挑選一種分類方式對組內的食物進行分類。
5、交流:
(1)主食和副食分類:主食是我們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一般指用糧食制成的,能夠很快地幫助我們填飽肚子的食物;
副食指的是下飯的魚、肉、蔬菜等。
讓學生按照這一分類標準對小組的食物卡片進行分類,完成后分享交流。
(2)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分類:植物類食物是指以植物的種子、果實或組織部分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為人類提供能量或物質來源的食品;
動物類食物是動物來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類、水產品、奶及其制品等。
讓學生按照這一分類標準對小組的食物卡片進行分類,完成后分享交流。
。3)葷食和素食分類:葷食指的是含有肉類的食物;
素食指的是不含肉、家禽、海鮮等動物產品的蔬菜食物。
讓學生按照這一分類標準對小組的食物卡片進行分類,完成后分享交流。
6、小結:通過分類我們發(fā)現,每天我們都在吃不同種類的食物,食物種類繁多。
四、總結拓展:(預設5分鐘)
1、今天我們通過記錄、整理、分類等科學研究方法對一天的食物進行了研究,討論研究了如何記錄一天中三餐的食物,對于豐富多彩的食物有許多種分類標準,可以幫助我們分類整理。
關于食物還有許多可以研究的問題,下課后大家可以繼續(xù)研究,例如:
。1)一天中甚至一周內,哪類食物吃得最多,哪類食物吃得最少?
(2)如何選擇食物種類更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
。3)每天我們都在吃不同種類的食物,這是為什么呢?如何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飲食呢?請小朋友們趕快去找找答案吧!
【板書設計】
4、一天的食物
1、記錄下一日三餐的食物
2、整理
3、分類:
生吃或熟吃:生食和熟食
食物的來源: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
食物的種類:葷食和素食
食物的性質:主食和副食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1、《一天的食物記錄》表格在學生交流討論過程中記錄,邊小組合作邊記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錄習慣,明確表格的填寫要求,做正確的記錄。
2、進行分類時,根據學生確定的分類標準靈活使用。
1、記錄:記錄下一日三餐的食物由多種食物組成的要分來記錄
2、 整理
【作業(yè)設計】
1、下面食物中,屬于葷食的是()。
A、卷心菜
B、豆腐
C、螃蟹
2、以下食物中,適合生吃的是()。
A、香蕉
B、雞肉
C、大米
3、土豆雞塊這道菜屬于()食物。
A、植物類
B、動物類
C、植物類和動物類
4、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飲食是我們從外界獲取能量的重要活動
B、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但加熱后,營養(yǎng)就會被破壞,所以蔬菜都應該生吃C、我們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哺乳類動物有哪些,知道哺乳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懂得哺乳動物是一種恒溫脊椎動物,當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變化時,它們的體溫始終保持相對穩(wěn)定。
2.通過實驗,體驗和探究哺乳動物脂肪的保溫作用。
3.通過查閱資料、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有什么不同。
【教學重點】
1.通過查閱資料、合作交流等各種方式,體驗哺乳動物的特點,了解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哺乳動物脂肪的作用。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驗,探究哺乳動物脂肪的作用。
2.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等方面的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哺乳動物的圖片、動物油脂、冰水、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哺乳動物
1.出示課本第11頁上面的5幅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這五幅圖中分別是什么動物?
圖1:大鯨魚和小鯨魚。
圖2:老虎和小老虎。
圖3:貓和小貓。
圖4:豬和小豬。
圖5:牛和小牛。
2.這些動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預設:
生1:這些動物統(tǒng)稱為哺乳動物。
生2:它們身體有毛,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生3:這些動物小時候吃母乳長大,它們有牙齒。
3.除了書上的這些動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和它們一樣,
也是屬于哺乳動物?
預設:
人類、小狗、蝙蝠、狼、老鼠、猴子、斑馬、獅子、刺猬、兔子、熊貓、北極熊等。
4.教師小結:在我們地球上,生活著很多的哺乳動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哺乳動物的特點。
活動二:北極熊是怎樣保持體溫的
1.出示課本11頁下面的一短話,引導學生讀一讀,初步了解哺乳動物的恒溫特點。
哺乳動物是一類恒溫脊椎動物,當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變化時,它們的體溫始終保持相對穩(wěn)定。
2.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恒溫特點。
所謂恒溫,就是外界的溫度不管發(fā)生什么變化,溫度變高或者溫度變低,這些恒溫哺乳動物的體溫,始終是相對穩(wěn)定的。
3.引導學生猜測:既然哺乳動物的體溫是相對穩(wěn)定的,那么作為哺乳動物,北極熊是怎樣保持體溫的呢?
預測一:北極熊體表有厚厚的毛。
預測二:北極熊身體有厚厚的脂肪。
4.教師引導: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北極常年覆蓋著冰雪,氣溫非常低,北極熊身體表面有一層厚厚的毛,可以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北極熊身體里厚厚的脂肪,也能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嗎?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活動三:體驗脂肪的作用
1.出示課本第12頁上面的插圖,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讀一讀上面的文字,了解本次探究活動的操作方法。
2.材料:一塊動物油脂、一杯冰水。
3.操作方法:把一塊動物油脂綁在一只手的食指上,然后將兩只手的食指同時浸入一杯冰水中,體驗兩根食指的不同感覺。
4.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實驗,體會脂肪的作用。
5.全班交流,說一說將兩根食指同時浸入冰水中的不同感覺,并說一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體會脂肪的作用。
6.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體驗活動,我們體會到將兩根手指同時浸入冰水中的不同感受,一根手指有了脂肪的'保護,沒有寒冷的感覺,而另一根手指沒有脂肪的保護,因此感覺非常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脂肪具有保溫的作用。
7.北極熊能夠生活在北極,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體表有一層厚厚的毛,同時還因為它的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這層厚厚的脂肪起到保溫作用,使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而感覺不到寒冷。
活動四:探究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
1.教師引導:地球上的哺乳動物有很多,它們的運動方式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
2.出示課本第12頁下面的四幅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四幅圖中畫的是哪些哺乳動物?這些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有什么不同?
預設:
圖1,獵豹,它的運動方式是奔跑。
圖2,袋鼠,它的運動方式是蹦跳。
圖3,蝙蝠,它的運動方式是飛行。
圖4,鯨魚,它的運動方式是在水里游動。
3.不同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運動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請同學們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
在地上行走奔跑的哺乳動物:熊、貓、狗、馬、羊等。
在樹上爬行的哺乳動物:松鼠、猴子、猩猩等。
在水里活動的哺乳動物:水獺、海豹、海獅、海象、海豚等。
活動五: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認識了哺乳動物,了解了哺乳動物的特點,知道哺乳動物是怎樣保持體溫的,還了解了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哺乳動物的知識。
【板書設計】
4.哺乳類
哺乳動物的共同點
哺乳動物如何保持體溫
哺乳動物的運動方式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8-27
【精華】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8-09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集合]08-09
(熱)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8-27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優(yōu)秀10-21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必備】08-26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華)08-27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19篇)09-03
四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常用(15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