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哀牢山-紅河構造帶古新世以來多期活動的構造和年代學證據(jù)
哀牢山-紅河構造帶哀牢山段可劃分為東部高級變質帶和西部低級變質帶.構造分析表明:該構造帶由3個不同變形域組成,可能代表其經(jīng)歷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發(fā)生在整個高級變質帶,為拉張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閃巖相L型構造巖.第2期走滑形成高級變質帶中的高應變帶,變形體制接近簡單剪切,形成綠片巖相L-S型糜棱巖.第3期主要發(fā)生在低級變質帶,為擠壓性走滑,形成左行逆沖構造格局,并形成低綠片巖相千糜巖.地質年代學數(shù)據(jù)證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時代分別是:距今58~56 Ma、27~22 Ma和13~12 Ma±.哀牢山-紅河構造帶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對應于印度與歐亞大陸距今60 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變形與青藏高原最強的擠壓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 Ma開始的青藏高原物質進一步東擠.哀牢山-紅河構造帶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發(fā)生在新生代印度與歐亞大陸的匯聚過程中.
作 者: 張進江 鐘大賚 桑海清 周勇 Zhang Jinjiang Zhong Dalai Sang Haiqing Zhou Yong 作者單位: 張進江,Zhang Jinjiang(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育部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北京,100871)鐘大賚,桑海清,周勇,Zhong Dalai,Sang Haiqing,Zhou Yong(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 名: 地質科學 ISTIC PKU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 2006 41(2) 分類號: P542 關鍵詞: 哀牢山-紅河構造帶 東南亞 變形歷史 地質年代學 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哀牢山-紅河構造帶古新世以來多期活動的構造和年代學證據(jù)】相關文章:
昆侖造山帶晚泥盆世沉積特征及構造古地理環(huán)境04-29
龍門山構造帶中段實測剖面的古應力恢復04-27
大別造山帶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時空格局--構造年代學證據(jù)04-28
東、西秦嶺和大別造山帶構造演化差異與盆地04-28
郯廬斷裂帶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動的反射地震證據(jù)04-28
與哀牢山相處的日子04-27
郯廬斷裂帶構造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學制約04-28
阿爾金碰撞造山帶西段的構造特征04-28
我國的一些造山帶的側向擠出構造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