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 推薦度:
-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1
傳說在東晉時期,有一個人叫祝英臺的女子,她美麗善良,很勤勞。她的爸爸叫祝員外,祝英臺從小就是跟他哥哥一起學(xué)習(xí)文化的,因為她哥哥的文化也是不怎么好。
有一天,祝英臺就想去很遠(yuǎn)的地方,拜訪名師,可是古代的時候,女孩自是不允許出去的,可是他很羨慕那個地方的人才,她就向她的爸爸求情,說讓她去學(xué)習(xí),可是她爸爸不同意。
祝英臺想出去學(xué)習(xí),因為祝英臺很聰明,她就女扮男裝,她爸爸看見了祝英臺很想男孩就讓他去了。
祝英臺在去拜訪名師的路上,看見了一個很帥的人,他也是去拜訪名師的,他們兩個就一起上路了,在路上他很兩個的感情很好,祝英臺就很那個人說你的名字叫什么?那個人說我的名叫梁山伯,就這樣他們兩個就一起上路了,他們兩個就攝土為香,結(jié)拜為兄弟,祝英臺越來越喜歡梁山伯了,可是她也不好意思說出口。
他們兩個到了萬松書院,他們就拜師求學(xué)了,他們兩個每天都是一起學(xué)習(xí),一起玩耍,一起睡覺,就這樣整整過了三年,祝英臺的爸爸叫祝英臺回來,祝英臺就回到家鄉(xiāng)看望父母了,祝英臺回家的路上,梁山伯就把祝英臺送回她的家鄉(xiāng),快走到祝英臺的家鄉(xiāng)時,他們兩個還是依依不舍的。祝英臺怕梁山伯嫁給了別人,就跟梁山伯說我家有一個妹妹她跟我一樣,個子差不多,那把她嫁走吧,梁山伯說真的跟你一樣,要是一樣我就要你給我的妹妹,祝英臺說那我當(dāng)你們的梅,就這樣祝英臺說你來我家提親吧,說完,祝英臺就走了。
沒想到她的父母讓她回家是有目地的,因為有人喜歡上了她,讓她嫁給那個人,可是父母都同意了,可是祝英臺不同意,要是她走了,梁山伯怎么辦呀?祝英臺的爸爸把祝英臺關(guān)在了房間里,他逃不走也出不去,等到成親的`那一天,梁山伯死了,因為他每日想念祝英臺,所以死了,祝英臺走的時候,他說我有一個條件,她說她要穿上白衣服,要先去梁山伯的墳?zāi)挂惶,而且她還說每個人都要到梁山伯的墳?zāi)估锟念^。
祝英臺到了梁山伯的墳?zāi)估铮蘖,她哭得驚天動地,突然,梁山伯的墳?zāi)沽验_了,祝英臺跳進(jìn)了梁山伯的墳?zāi)估,就在這時,梁山伯的墳?zāi)估镲w出來了兩只蝴蝶,據(jù)說這兩只蝴蝶是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2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一日,會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漢,中年喜得貴子,格外器重,請來識字先生給兒子取名。先生對梁光漢說:為人處事要重仁義道德,孩子就取字‘處仁’,你身居山村,難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梁光漢夫婦對此十分滿意。
山伯自小聰明超人。到四五歲時,聽大人講故事,非但一遍能記住,而且還能原原本本傳給鄰里小孩聽。數(shù)數(shù)、算帳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喂雞,勤快能干。長到12歲時,一天,他看到幾個富家子弟提著書箱去念書,小山伯很羨慕,他好奇地跟到讀書處,在窗臺上張望。只見一位老先生搖頭晃腦在教書,他覺得很新鮮,不知不覺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釋的東西一一記住了。當(dāng)先生抽查學(xué)生背誦時,有一位學(xué)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著背下去了。先生一聽外面有人接背課文,感到驚奇,出來一看,原來是位機(jī)靈秀氣的孩子,十分討人歡喜。先生問:孩子,你為什么不上學(xué)?山伯有禮貌地回答:家里沒有錢供我上學(xué)。先生有心栽培這個聰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對梁光漢說:我看這孩子聰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讀書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書本文具由我資助。梁光漢一聽,很是高興,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識字,能在兒子一代讀書識字,再好不過了,于是就答應(yīng)了先生。小山伯對先生感激不盡,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學(xué)堂念書,四書五經(jīng),過目不忘;吟詩作文,出口成章。入學(xué)三年,才華出眾,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興,但是轉(zhuǎn)念一想,這孩子在我地方已無書可讀了,應(yīng)為他的前程著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學(xué)館名師處去深造。出于愛才,先生說服山伯父母,傾囊相助一百二十兩銀子,作學(xué)費盤纏,并向名師修書一封,引薦梁山伯入學(xué)。
春上,梁山伯告別父母,辭謝恩師,肩挑竹書箱,隨帶干糧,朝東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趕路。日出而起,日落歇腳。一日來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上船時,碰到一位書生模樣男子,旁邊還有一位挑書箱的書童。同行三分親,梁山伯上前詢問:請問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此行何處?只見對方彬彬有禮答道:鄙人姓祝,名英臺,字信齋,祝家莊人。此去四明鄮城從師求學(xué)。山伯一聽,志同道合,十分高興。連忙通報自己姓名和住址。并說:你我兩家只數(shù)山相隔,同屬會稽郡,也算同鄉(xiāng),本人才疏學(xué)淺,請公子多多指教。英臺忙說:不必客氣,不必客氣。兩人在船上滔滔不絕,敘談得很投機(jī)。又互通年齡,山伯16歲,長英臺2歲,于是雙方稱兄道弟,好不親熱。英臺的書童銀心為英臺巧遇這樣和氣有禮的兄長感到十分高興。
來到鄮城,梁山伯、祝英臺拜見名師,安頓住宿。被分到同桌學(xué)習(xí),同室同床住宿。話說那祝英臺,原是祝家莊員外祝公遠(yuǎn)的九千金,因祝家有八個兒子,最小的是女兒,在家被視作掌上明珠。自小聰慧過人,知書識禮。但嬌生慣養(yǎng),也很任性。到14歲時,竟纏住父母要上學(xué)。祝員外經(jīng)不住英臺撒嬌,便答應(yīng)了。但又一想,自家府第高貴,而女孩出門讀書,有失禮儀,讓人笑話。便對英臺說:自古女子不上學(xué),你還是在家習(xí)字讀詩吧。英臺靈機(jī)一動說:父親,女兒早有妙計,我女扮男裝遠(yuǎn)離家鄉(xiāng)求學(xué),這不會有損父親名聲,女兒主意早定,不可改變。父勸女頂,一來一去,最終還是祝員外讓步。
現(xiàn)在梁祝來到鄮城上學(xué),同桌同床,由于梁山伯忠厚老實,行動拘謹(jǐn),又因為祝英臺防范嚴(yán)密,晚上睡覺杯水相隔,雖偶露真相,英臺巧言掩蓋,終究沒有讓梁山伯察覺英臺女兒身。倒是同班馬文才常常疑心。
三載同窗,彈指一揮間。英臺思念父母,召她回家的書信也到了,就辭師回家。梁祝情深如海,十八里相送。此時祝英臺愛慕之心越發(fā)強(qiáng)烈。一路上,清水井邊作暗喻,獨木橋上比鵲橋,碰到鴛鴦打比方,最后道出月下老人來牽線結(jié)姻緣,一直到長亭話別,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沒有領(lǐng)悟。這時祝英臺只得拿出最后一著棋子了,對梁山伯說:梁兄,你我三載同窗,情深義重,英臺我無以報答,想給梁兄提親。山伯一聽,非常害羞,臉也紅到了耳跟。英臺鼓足勇氣,絲毫不放棄最后機(jī)會,頓了頓嗓子說:我家有個小九妹,才貌雙全,知書達(dá)禮,同梁兄十分相配,梁兄意下如何?山伯忙說:多謝賢弟。我家無萬貫錢財,又無高貴門第,怕不配賢妹吧。英臺緊追不放:只要梁兄愿意,單憑你才華人品,我小妹哪論門第家產(chǎn),望勿推辭。山伯聽英臺說的蠻有道理,仗英臺信義,就把終身大事托付英臺。英臺臨別回頭再三叮囑:梁兄及早遣媒來提親,千萬勿誤。山伯連連應(yīng)諾。
長亭一別,又過一載。一日,梁山伯突然想起英臺臨別重囑,便去祝家莊拜訪英臺。山伯在村頭逢人便問:我鄮城讀書同學(xué)英臺家在何處?莊里的人都說沒有這樣的人。走到一棵古樟樹下,遇見一童顏鶴發(fā)老者,山伯就上前詢問,老者神秘地一笑說:本莊祝員外千金祝九娘,寫得一手好文章,想必你是找她了。山伯一聽,出于害羞的本能,連忙擺擺手說:不是,不是,她是我同學(xué)英臺的妹妹,我是找她哥哥。轉(zhuǎn)念又一想,也好,反正是找她家,又忙說:請問老伯,她家怎么走?老者順手一指說:莊東朱門粉墻就是祝家府第。山伯謝過老者,快步朝祝府而去。
山伯上祝府登門求見,祝員外曾幾次去鄮城看望過英臺,同山伯熟悉,故破例讓山伯進(jìn)深閨樓臺相見,以敘同窗之情。山伯一見英臺,方知是女兒身。此時回想三載同床,羞愧難言,連連搖頭。還是英臺大方,上前解釋:我身為女子,如不女扮男裝,怎能同男子一樣去上學(xué)呢,實在是不得已啊,請梁兄見諒。停了一番,英臺若有所失地說:小九妹就是英臺,梁兄你為何不早托媒來提親?現(xiàn)我們同窗馬文才的.父親馬太守前些日子遣媒說親,送來聘禮,因我父親來四明學(xué)館看望我時,順便拜訪了家住鄮西的會稽府馬太守,認(rèn)為馬家有權(quán)有勢,門當(dāng)戶對,就應(yīng)允了馬家,愿結(jié)^之好。你我同窗情深,但為時已晚。山伯聽后十分后悔,當(dāng)初十八里相送,英臺句句表真情,自己卻一點不領(lǐng)情。只好痛苦地告辭英臺。
山伯回家,其父母很是喜歡,但見山伯整日悶悶不樂,唉聲嘆氣,反復(fù)詢問,仍閉口不語,身體日見消瘦。
這年秋,朝廷簡文帝舉賢良,四明學(xué)館把品行端正、學(xué)業(yè)卓著、獨占頭名的梁山伯推舉上去。一日,江浙道臺衙使策馬前來報喜:奉詔,梁山伯出任鄞縣令。梁山伯有志為民造福,顧不得私情折磨,帶病上任,當(dāng)年20歲。到任后,治理三江,使農(nóng)田旱澇保豐收;幫助農(nóng)民治滅蟲害;整頓鄞城秩序,懲處一批橫行不法地頭蛇。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梁山伯因病痛和勞累交加,次年八月十六,巡視姚江大潮水位時,累倒在鄞西清道源九龍墟,臨終囑衙吏就地安葬,以示死守姚江大堤;同時祝英臺若嫁到鄮西馬家,這里也是航船必經(jīng)之處,祝英臺可以看到他的靈墓。梁山伯勤政安民的事跡,在百姓中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名揚京城。于是晉安帝謚封梁山伯為義忠王。
不久,祝英臺青春十八,馬家催著成親,祝英臺難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上轎,在渡口換乘大船,朝姚江撐來。船到九龍墟,突然風(fēng)浪大起,船無法行駛。英臺侍女銀心眼尖,發(fā)現(xiàn)岸旁有座新墳,覺得事出有因,借問船老大:請問,這是誰家墓冢?船老大熟門熟路,并且早已熟知梁山伯事跡,就回答說:梁縣令山伯英靈在上。銀心悄悄告知英臺。英臺一聽,不管一身紅裝,就對媒人說:我要上岸祭梁兄。媒人不敢作主,轉(zhuǎn)告新郎馬文才。馬文才感到十分惱火,但又不便發(fā)作,就哄著祝英臺說:娘子,今天是咱們大喜日子,祭墳會紅白相沖,不吉不利,待到冬至或清明再祭吧。英臺一腔激情,無法控制,對梁山伯一往情深,早圖報答,打定主意,生不成雙,死也要同墳。于是厲聲對馬文才說:如不答應(yīng),我即投江自盡。馬文才一時被嚇慌了,再加風(fēng)浪越來越大,也想避避風(fēng),就連忙答應(yīng),命船老大將船靠岸。英臺脫下嫁裝,露出一身白衣,由侍女銀心攙扶,直奔梁山伯墳前。突然,烏云密布,電閃雷鳴,一道閃電劈頭而來,轟隆一聲震天響,梁山伯墓頂裂成兩半,英臺縱身一跳,躍進(jìn)墳內(nèi)。銀心連忙去拉,只扯下一片裙角,墳?zāi)褂趾蠑n如初,只是墓碑中間留下一道裂縫。銀心扯下的裙角一放手,立即化為兩只大蝴蝶,迎風(fēng)飛上天去。
馬文才見狀,立即從船上跳下來,帶著家丁轎夫趕來,見英臺入墓無影,急得滿臉通紅,命家丁動手掘墓。不料,墓旁竄出兩條大蛇,碧眼白頸,張開大口吐著毒舌,絲絲作響。馬文才和家丁大驚失色,掉頭就逃,爭先恐后跳進(jìn)船艙,叫船老大快快搖回鄮西廊頭馬家。
即刻,云開日出,一道彩虹飛架在九龍墟上空,一對大彩蝶在梁山伯墓頂自由自在地飛舞,當(dāng)?shù)厝藗儌髡f這是梁山伯祝英臺的精靈化身。
事情傳到朝廷,晉朝宰相謝安有感于祝英臺忠貞不渝的情義,向朝廷奏本,賜碑文義婦冢。千百年來鄞縣高橋的梁祝墓受到無數(shù)恩愛夫妻的虔誠祭拜。
從此,寧波一帶世世代代傳頌著這一奇妙動人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3
古時候祝家莊有個祝員外,祝員外有個小女兒叫祝英臺。祝英從小在家讀書,長到了十六歲。見到同齡男子帶書僮到杭州城讀書,于是祝英臺去央求祝員外,可祝員外不同意。祝英臺只好換上男裝,把銀心扮作書僮,趁花匠睡著,帶著銀心偷偷離開了祝家莊,朝杭州城走去。
走啊走,天下起大雨,祝英臺和銀心便在草亭躲雨。在草亭,祝英臺認(rèn)識了一個叫梁山伯的書生,他學(xué)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yōu)秀,他們很快成了知己,在同窗共讀三年的日子里,梁山伯始終沒發(fā)現(xiàn)祝英臺是女子,一直把她當(dāng)朋友。
一天,祝英臺收到了父親的信,讓她趕緊回去。臨走前,祝英臺還向梁山伯發(fā)誓要把九妹許配給他。后來梁山伯才知道,祝九妹其實就是祝英臺。
祝英臺回家后,祝員外告訴祝英臺要將她許配給馬文才,祝英臺頓時失望,把她要和梁山伯成親的.大事告訴了父親。祝員外聽完后,大怒,把祝英臺關(guān)在房里不給出去。
后來,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祝英臺成親那天,迎親隊伍路過梁山伯的墳?zāi)箷r,祝英臺放聲大哭,突然,狂風(fēng)大作,大雨如注,墳?zāi)沽验_了,她毫不猶豫地跳了進(jìn)去,隨即墳?zāi)褂趾仙狭恕?/p>
雨過天晴,一對蝴蝶在墳頭飛起。有人說,那兩只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4
古時,只有男子才可上學(xué)讀書。書聲瑯瑯之時,窗邊總趴著一個秀麗的身影,活潑俏皮的容貌,似乎成天無憂無慮。“既然僅男子才可讀書,我何不男扮男裝試試?”原來這俊俏可愛的女孩正是祝英臺,他托腮思考,清秀明艷的小臉紅撲撲的,著不了淡淡的憂愁。
教書先生欣喜地卷著經(jīng)書,一字一頓的念道,還不住的瞟一眼身旁風(fēng)度翩翩的秀才、眾書生無一例外,皆大吃一驚,心生此念:這人名字好像女子,莫不是女的?但是,又看了看這位俊俏的秀才,心想:世上美貌的.少年也多著,名字又算得了什么?可以說“世上千奇百怪,無奇不有!”秀才初入學(xué)堂,受到許多冷嘲熱諷,唯有一位叫梁山伯的才子待己甚好,不久兩人便成了知己。當(dāng)梁山伯得知祝英臺盡是紅顏佳人,心中不覺的產(chǎn)生了愛慕之意。祝英臺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才華橫溢的梁山伯。祝英臺的父親多次催逼女兒女富商之子馬文才盡快完婚。祝英臺天性善良,孝敬父母。知父有養(yǎng)育之恩于己,也只得忍淚而別。
祝英臺白晳稚嫩的小腳在喜氣洋洋的紅緞鞋中顯得似玉般美麗,曼妙的身材在喜衣的襯托中呈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美,旁人不禁連連贊嘆。真的不能相見了嗎?前腳剛剛跨進(jìn)轎子,祝英臺的芊芊玉指不禁下意識地輕輕一碰蓋在臉上的紅布,慘然一笑。
自此,梁山伯茶飯不思,得了相思病,憂愁而死。祝英臺得知,悲痛欲絕,從此無影無蹤。在柳暗花明之處,萬木參天之境,總有一對蝴蝶,比誰都要凄美,在一朵開得燦爛的花上展現(xiàn)自己的喜悅。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5
從前有一位女孩叫祝英臺,她從小在家識字讀書。年復(fù)一年,她十六歲了。
見到同齡的男子都帶著書童去到杭州的書院學(xué)習(xí)。祝英臺很羨慕他們,也想去書院讀書。于是她偷偷換上男裝,帶著丫環(huán)作為書童,乘著夜色走出了家門,趕往杭州。
在去往杭州的途中,祝英臺認(rèn)識了一位書生。這位書生叫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結(jié)為了兄弟,一同前往書院。
他們到了書院,在這里一住三年。兩人相互照顧,一起學(xué)習(xí),感情日益深厚。一天祝英臺收到一封家書,說她父母患病希望她能回家看父母。梁山伯與祝英臺只好依依不舍地分別,而此時梁山伯還不知道祝英臺是位女子。后來師母告訴梁山伯,祝英臺是女子。梁山伯非常喜歡祝英臺想與她成婚,于是他急忙去找祝英臺。
祝英臺回家后才知道,是父母裝病騙她回來的,目的是讓她嫁給別人。祝英臺向父親說出了自己的`愿望,被父親拒絕。
梁山伯來到祝英臺家求親,直接被嚴(yán)詞拒絕。他傷心至極,回到客棧沒幾天就病死了,被埋在路邊的荒地里,祝英臺知道后傷心欲絕。
終于祝英臺要出嫁了,在迎親隊伍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她徑直跑到梁山伯的墳前,跳進(jìn)了裂開的墓中,墳?zāi)龟P(guān)閉了。
最后兩只蝴蝶飛出了墳?zāi),每時每刻都形影不離。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6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莊住著一位財主,人稱祝員外。他有個女兒,名叫祝英臺,不但美麗大方,而且勤勉好學(xué)。她想到學(xué)堂念書,可學(xué)堂不收女子。經(jīng)過苦苦挨求,終于征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裝,去杭州讀書。
路上,祝英臺遇見一位書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學(xué)。這二人,一個聰明乖巧,一個憨厚老實,相互說話挺投機(jī),彼此感覺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結(jié)拜兄弟。山伯年長稱“梁兄”,英臺從此為“賢弟”。
同窗三年,“梁兄”對“賢弟”百般照顧,卻從未識破對方是個女生;“賢弟”對“梁兄”十分敬重,好感也與日俱增。
說話間,學(xué)業(yè)期滿,該是打點行囊,告別老師,各回各家的時候了。“梁兄”戀戀不舍,十八里相送,把“賢弟”送到長亭;“賢弟”情意濃濃,說家里有個“小九妹”,讓“梁兄”一定來提親。
幾月后,梁山伯來到祝家莊。咦,原來“小九妹”就是祝英臺!百t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員外腰纏萬貫,講究的是門當(dāng)戶對,壓根兒瞧不上家境貧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了馬太守的兒子,活活拆散了一對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臺聞聽噩耗,突然間變得異常平靜。她不再與父母抗?fàn),只是要求娶親的花轎必須在梁山伯墳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后,再去馬家成婚。
就這樣,花轎在梁山伯墳前停了下來。祝英臺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聲。這哭聲感動了上蒼,感化了神靈。忽然,墳頭裂開一個大口,祝英臺奮身一越,跳了進(jìn)去。娶親的人們還沒顧上去拉,墳頭又緊緊地合攏了。這時,天空現(xiàn)出彩虹,地上盛開鮮花,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在陽光下翩翩起舞。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7
古時候有個祝家莊,祝家莊有個祝員外,祝員外有個小女兒,名叫祝英臺。
祝英臺從小在家識字讀書,年復(fù)一年,長到了十六歲。
見到同齡的男子紛紛帶著書僮,出門到杭州城的書院讀書,祝英臺心里很羨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員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學(xué)!
祝員外一聽這話,十分生氣:“人家男子讀書求功名,你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你好好聽著:你在家里做針線,學(xué)習(xí)三從四德的道理——出門讀書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話不能違抗,祝英臺只好走上閣樓,站在窗前觀望,花園里花紅柳綠,一對蝴蝶在花叢中翩躚飛舞,飛著飛著,飛到圍墻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樣,有一雙翅膀就好了。”
當(dāng)天夜晚,祝英臺給父親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裝,把自己扮成書生模樣,把丫環(huán)銀心扮作書僮。趁花匠睡熟,祝英臺打開后花園的小門,帶著銀心,偷偷出了祝家莊,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離開家出遠(yuǎn)門,祝英臺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鳥鳥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橋亭,天下起大雨,祝英臺招呼銀心說:“咱倆到這草橋亭歇一會兒,等雨停了再趕路!
亭子里有位書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書生身旁有個書僮,他見到銀心,熱情地上前拉她的手:“這位小哥,我挑擔(dān)子,你也挑擔(dān)子,一路辛苦了,過來我身邊坐!”
銀心見陌生男子拉自己,連忙后退,轉(zhuǎn)頭喚祝英臺:“小姐——”
眼見就要露餡,祝英臺急中生智:“小姐好端端在家里,你喚她做什么?”
沒等銀心回答,祝英臺轉(zhuǎn)過頭對那位書生說:“這位兄臺見笑了,我家中有個九妹,見我出門讀書,也要到杭州城求學(xué),無耐爹爹頑固,死活不讓她出來,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書生說:“世間不許女子讀書,這實在不公平。其實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養(yǎng),讓女兒讀書明理,也是天經(jīng)地義!
祝英臺聽了這話,心想,我本以為天下男子一個樣,難得他為女子抱不平,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書生深深作了一揖:“賢兄的'見解正與我相同。我叫祝英臺,要去杭州城萬松書院讀書,不知賢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萬松書院!
祝英臺拍手笑起來:“哈哈,梁公子,我倆走在同一條路上,遇上同一場雨,來到這同一個草橋亭,又要去同一座萬松書院求學(xué),這不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么?”
“正是,正是!我母親常說,‘有緣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無兄無弟,無姐無妹,今日與祝公子有緣,不如插柳為香,結(jié)拜為兄弟。”
兩個人折下亭邊的柳枝,插在地上當(dāng)作香燭。梁山伯十七歲,祝英臺叫他“梁兄”,祝英臺十六歲,梁山伯喚他“祝弟”。兩人相對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約定從此同生同死,要像親兄弟一樣互助互愛。
雨停了,主仆四人結(jié)伴同行,有說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幾天,來到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建在山腳下,山上有萬棵松樹,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臺同窗共讀,萬松書院夏日荷花飄香,冬天松樹常青,兩人在一起讀書寫字,談詩論文,感情漸漸深厚。祝英臺傷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親自煲藥,照顧她直到她完全康復(fù)。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臺一針一線為他縫補(bǔ)。
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年光陰。
有一日,祝英臺收到一封家書,信中說:“英臺,你離家求學(xué)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鳥語花香也不歡喜。如今父母親憂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臺速歸,回家來安慰父母心懷。”
祝英臺離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離開梁山伯。她找到師母,告訴師母說:“師母,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其實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兒身!
沒想到,師母笑起來:“這個,我早就看出來了!
“我爹爹寫信催我歸去,我不能再留在這里了。這三年來,我與梁山伯同窗共讀,感情深厚,希望師母成全,為我們做媒。”
說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為信物,拜托師母轉(zhuǎn)交給梁山伯。
祝英臺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門,兩人依依難舍,走呀走,走過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鳳凰山,祝英臺說:“鳳凰山上鳳求凰,梁兄你是鳳來我的凰!
“賢弟,夫妻才能配鳳凰,我們倆是好兄弟,你這個比喻不恰當(dāng)!
走呀走,走過一片垂楊柳,前面有個清水塘,祝英臺說:“水里鴛鴦成雙對,梁兄你是鴛來我是鴦!
“賢弟,夫妻才能配鴛鴦,我們倆是好兄弟,賢弟你的比喻不恰當(dāng)!
走呀走,走過一座獨木橋,祝英臺說:“我倆走到木橋上,好比牛郎織女渡鵲橋!
“賢弟,牛郎織女是夫妻,我是兄來你是弟,賢弟你的比喻不恰當(dāng)!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頭鵝!”走到分別的長亭,祝英臺停下腳步,嘆息說,“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沒有鐘情的女子?”
“因為家境貧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頭說道,“我母親一直為這件事操心。”
“這樣正好。梁兄,我來給你作個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許配給你。九妹是英臺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樣,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聽很高興:“如果人品相貌與賢弟一樣,九妹定然是聰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窮,祝家富,我怕貧富懸殊,難成婚配!
“梁兄不要擔(dān)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貧愛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臺約好,七夕到祝家莊求親。約了相見的日期,兩個人依依惜別,祝英臺回家去,梁山伯回到萬松書院。
一回到書院,師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給他:“祝英臺臨走前把這塊玉佩交給我,央求我為你們倆做媒!
梁山伯滿心歡喜:“多謝師母,剛才與英臺賢弟離別前,他把祝家九妹許配于我,讓我七夕節(jié)到祝家莊求親!
師母笑了:“山伯,你真是個書呆子,難道你沒有看出來,英臺是扮成男妝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剛才在長亭送別,祝英臺又說鳳凰,又說鴛鴦,又說牛郎織女,恍然大悟:“哦,來如此!原來如此,原來祝英臺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臺!”
師母說:“既然你倆人訂了婚姻,就應(yīng)該盡早去求親。山伯,你下山尋英臺去吧!”
梁山伯謝過師母,拜別師友,回到家中,稟明母親,便去祝家莊求親。
再說祝英臺,她回到家中,父親從病榻坐起身:“英臺,父親催你回家,一來因為你爹娘身體有。欢䜩砟阋训搅顺黾薜哪昙o(jì)——我為你訂了一門好親事,只等你回來就成親。這三年,你讀書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為!
聽了這話,祝英臺頓時感覺晴天霹靂:“爹爹,你,你把女兒許配何人?”
“我為你選擇的好夫君,是馬太守的好兒郎馬文才!
“爹爹,你把這門親事退了吧!”
“什么?馬太守家有錢有勢,難道還配不上你?”
“爹爹,這三年來,英臺與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經(jīng)請師母做媒,定了終身。我不能再與別的男子結(jié)為夫婦!
祝員外一聽,“啪”一聲拍爛了書桌:“我容你出外讀書,你竟與外頭男子私定終身,你與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絕不能退婚。從今日起,你乖乖在閨中待嫁,再不得出門半步!
祝員外十分憤怒,他把祝英臺關(guān)在家里,讓人日夜看守,再不許她出門了。
到了七夕節(jié),梁山伯來到祝家莊,可是祝員外對他說:“英臺其實是我家女兒,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親,你們兩人不便相見!”
梁山伯急了:“我與英臺同窗共讀,三年來親如兄弟,分別后我才得知英臺是女兒身,師母為我倆做媒,囑咐我早日來祝家莊,向祝伯父提親!
祝員外告訴他:“我已將女兒許配馬家了,英臺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尋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門外,又抬頭去看祝家的樓臺,卻看見英臺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閣樓上,流著淚望著他。
兩個人一個在閣樓上,一個在墻跟下,只是相對望著流眼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梁山伯回到客棧,輾轉(zhuǎn)反側(cè)睡不著覺,他的心碎了,當(dāng)晚感染了風(fēng)寒,沒過幾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憐他,把他埋在路邊的荒郊,為他造了一座土墳。
祝英臺出嫁那天,她穿上紅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轎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樣,有一雙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變成兩只蝴蝶就好了!
當(dāng)花轎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臺推開轎門,跳出轎子,她甩掉繡花鞋,赤腳朝墓前奔去。一時間,四下里風(fēng)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臺跑到墳?zāi)骨,只聽見“轟隆”一聲巨響,墳?zāi)沽验_一道縫,祝英臺從裂縫跳入墓中,墳?zāi)柜R上合攏了。
過了一會兒,雨過天青,天上出現(xiàn)一道彩虹,墳?zāi)估镲w出來一對蝴蝶。
兩只蝴蝶自由地飛,快活地飛,它們一會兒飛到花間,一會兒飛到湖上,無論飛到哪里,它們總是在一起,形影不離。
這兩只蝴蝶,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8
在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祝家鎮(zhèn)祝員外有一個女兒,名叫祝英臺,她貌美才高,求學(xué)心切,于是便說服父親,女扮男裝,到杭州求學(xué)。
路上,祝英臺與梁山伯偶遇。兩人志趣相投,無話不說,便折柳代香,結(jié)為兄弟,可梁山伯不知結(jié)為兄弟的英臺是女兒身。兩人同窗學(xué)習(xí)三年,祝英臺漸漸地喜歡上了梁山伯。
三年后,這對好“兄弟”就要分開了,兩人依依不舍、不忍分別。祝英臺謊稱自己有個妹妹九兒,和自己長得一樣。要為梁山伯與九兒做媒。祝英臺與梁山伯約定,在七月初七的這一天,上門提親。
祝英臺回家不久,就被父親許配給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祝英臺百般哀求,無奈父親不肯退婚。梁山伯按時到了,看到祝英臺是女兒身,又驚又喜!又得知九兒是她自己,后來,梁山伯知道英臺已許配給他人,痛不欲生,回家后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
祝英臺聽聞噩耗,在出嫁的過程中,祝英臺脫去婚服到梁山伯墳前哭祭。突然,天昏地暗,梁山伯墓裂開了一條縫,祝英臺毫不猶豫的'跳了進(jìn)去,要和山伯在一起。不一會,天空轉(zhuǎn)晴,從梁山伯的墓中飛出來了兩只蝴蝶,它們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再也不會分離……
人們都說那些蝴蝶就是梁山伯和英臺,他們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05-30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精選8篇】05-30
梁山伯與祝英臺縮寫作文(通用22篇)10-06
祝英臺作文08-30
《講故事》故事02-24
經(jīng)典的故事03-09
新年的故事故事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