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春秋時期故事
春秋時期故事1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yīng)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jié)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春秋時期故事2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春秋時期故事3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匣⒂X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quán)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quán)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wù)上的權(quán)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春秋時期故事4
烽火戲諸侯
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春秋時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quán),莊王問鼎,表明奪權(quán)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春秋時期故事5
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yōu)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yè),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春秋時期故事6
有一個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至花甲之年還不曾回過家鄉(xiāng)的燕國人,因為思鄉(xiāng)心切,不顧年事已高,氣血衰退,居然獨自一人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去尋故里。
他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北上的人。兩人自我介紹以后,很快結(jié)成了同伴。他們一路上談天說地,起居時互相照應(yīng),因此趕起路來不覺得寂寞,時間仿佛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他們就到了晉國的地界。
可是這個燕國人沒有想到與自己朝夕相處、一路風塵的同伴竟在這時使出了捉弄人的花招。他的那個同伴指著前面的晉國城郭說道:“你馬上就要到家了。前面就是燕國的城鎮(zhèn)!边@燕人一聽,一股濃厚的鄉(xiāng)情驟然涌上心頭。他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的兩眼被淚水模糊了,臉上愴然失色。過了一會兒,那同伴指著路邊的土神廟說:“這就是你家鄉(xiāng)的土神廟!毖嗳寺犃艘院,馬上嘆息起來。家鄉(xiāng)的上神廟可是保佑自己的先輩在這塊燕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圣地呵!他們再往前走,那同伴指著路邊的一棟房屋說:“那就是你的先輩住過的房屋!毖嗳寺犃诉@話,頓時熱淚盈眶。滾滾的淚水把他的衣衫也弄濕了。
祖居不僅是父母、祖輩生活過的城堡,而且是自己初生的搖籃。祖居該有多少動人的往事和令人懷念的、神圣而珍貴的東西呵!那同伴看到自己的謊話已經(jīng)在燕人身上起了作用,心里暗暗為這種騙人的詭計自鳴得意。他為了進一步推波助瀾,拿燕人取樂,沒有等燕人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土堆說道:“那就是你家的祖墳。”這燕人一聽,更是悲從中來。自己的祖輩和生身的父母都安息在眼前的.墳?zāi)估。這座祖墳不就是自己的根嗎?雖然說這個燕人已年至花甲,然而他站在闊別多年的先輩墳前,卻感到自己像一個失去了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再也禁不住強烈的心酸,一個勁地放聲痛哭起來。到了這個地步,那同伴總算看夠了笑話。他忍不住滿腹的暢快,哈哈大笑起來。像個勝利者一樣,那同伴對燕人解嘲地說:“算了,算了,別把身子哭壞了。我剛才是騙你,的。這里只是晉國,離燕國還有幾百里地哩!甭犃送檫@么一說,燕人知道上了當。他懷鄉(xiāng)念舊的虔誠心情頓時煙消云散。緊接著占據(jù)他心靈的情感是,他對因輕信別人而導(dǎo)致的過度沖動深感難堪。
當這個燕國人真正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的城鎮(zhèn)和祠廟,先輩的房屋和墳?zāi),已不像他在晉國見到的城市、祠廟、房屋和墳?zāi)鼓菢泳哂懈姓倭;氐搅俗约旱募亦l(xiāng),他觸景生情的傷感反而減弱了。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燕人還國
在幾十年里蓄積起來的一腔思鄉(xiāng)激情提前在晉國爆發(fā),隨后又遭到了褻瀆。因此,當他真的到了故鄉(xiāng),不僅再也無法重新積聚剛踏上歸途時的那股強大的追求力量,而且神圣的信仰也被欺詐蒙上了一層暗淡的陰影。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用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朋友和自己的事業(yè)。爾虞我詐到處泛濫的社會環(huán)境,很容易動搖人們高尚的信念。
春秋時期故事7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xué)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xué)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dǎo);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xué)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xué)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xué)習一樣?xùn)|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xué)、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xué)、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xué),對于求學(xué)很是隨便,學(xué)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xué)到什么東西呢?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自己以“上天之子”的身份統(tǒng)領(lǐng)天下,稱為“天子”,其他諸侯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諸侯等級不同,稱謂也就不同。而王作為天子的專屬稱謂,任何諸侯都不得濫用,一旦諸侯自稱為王,就是僭越行為。楚國第六代君主熊渠就曾僭號稱王,但很快又自行取消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周王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于是楚武王便打算僭號。他先進行了一系列的討伐戰(zhàn)爭,向外界宣揚實力,后向周王室提出加封自己為天王的要求,遭到拒絕后,他竟然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號稱王。這就是歷史上“楚武王僭號”的典故,楚武王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諸侯僭號的先河,比第二個成功僭號的魏惠王早了三百年。
春秋時期故事8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wèi)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qū)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wěn)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wèi)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tǒng)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yīng)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笔裾f:“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wèi)又是友好鄰邦!笔駴]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wèi)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wèi)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yīng)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xiàn)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春秋時期故事9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yīng)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jié)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春秋時期故事10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挘胄虐胍,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匣⒂X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quán)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quán)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wù)上的權(quán)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春秋時期故事11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chǎn)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nèi)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chǎn)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xù)三年受災(zāi),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春秋時期故事12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春秋時期故事13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發(fā)展經(jīng)濟,壯大軍事,使齊桓公于春秋時代首先稱霸,九匡諸侯,尊王攘夷,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強諸侯。當然,在發(fā)展民生,提高國家戰(zhàn)略儲備方面,管仲也是頗有建樹的,諸如調(diào)節(jié)米價。
當時的齊國,糧食資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大量的糧食囤積在大夫家里,甚至關(guān)在糧倉里都腐爛掉了,而與此同時,民間一些貧困家庭卻得不到接濟。齊桓公很是擔憂,對管仲說:“大夫多并其財而不出,腐朽五谷而不散。”問管仲該咋辦?管仲說:那請從城陽大夫入手,在他身上先立一個典范。齊桓公不解,問:“為什么先從他入手?”管仲說:城陽大夫此人,穿金戴銀,夜夜笙歌,財產(chǎn)多得沒法計算,甚至連飼養(yǎng)的鴨鵝吃的都是上等的米谷,“而同姓兄弟寒不得衣,饑不得食”?磥泶巳肆邌莸脜柡,連兄弟都不照顧,我們在召見的時候要狠狠批評他,剝奪他的官職,不準他出門交游,這樣就可以震懾其他的大夫,“滅其位,杜其門而不出”。
齊桓公依計而行,果然其他大夫看到城陽大夫的遭遇,就紛紛將積存的糧食散發(fā)給自己的遠近兄弟親戚,并且還積極救濟那些貧苦的齊國人,“功臣之家皆爭發(fā)其積藏,以予其遠近兄弟……國無饑民”。城陽大夫的事情,從反面起到警誡作用,也起到示范作用。
有一年,齊國米價下跌,齊桓公擔憂貴族們借機囤積糧食,而老百姓到歉收的`時候又會飽受米價上漲之苦,問管仲有什么主意?管仲認為要鼓勵民間自己修谷倉儲藏糧食,還是老辦法——從典型入手。
管仲說,今天我經(jīng)過國都的市場時,看見剛剛修好的兩座谷倉,我都記下來了,我們可以用玉璧聘請百姓當官員,以鼓勵他們自己積儲糧食,“君請式璧而聘之”,其實也就是一個鼓勵。齊桓公又依計而行,果然,齊國人聽說有這樣的好事,就紛紛自主建筑糧倉,將余糧儲存起來,民間的糧儲隨之增多了。
普通百姓,不以糧食為盈利工具,因此在沒有商品意識的時候,也就缺乏危機意識,很容易受糧食生產(chǎn)形勢的牽制,管仲以行政手段鼓勵他們存糧,讓他們覺得存糧有利可圖,進而自覺地儲糧,在無形當中加強了齊國的糧儲,穩(wěn)定了米價。
春秋時期故事14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巨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后,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yīng)了。
于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xùn)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后,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后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xùn)練,聽到命令后不但沒有執(zhí)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于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后,他再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nèi)匀恢皇切Χ粓?zhí)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墒牵瑢O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真去做了。
后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鼎,于是成了王權(quán)的象征。國之重器!
楚莊王想知道天下人吃飯的'家伙有多重有多高,這就是要想爭奪天下的意思了。
問鼎中原就是想要染指王權(quán)并角逐天下的意思。
中原是古中國的版圖所在,在這片土地上跑馬角逐的人前仆后繼,他們在追逐什么呢?鹿!對,你沒有看錯,是鹿。
春秋時期故事15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春秋時期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故事枕頭故事多的故事06-02
《講故事》故事02-24
經(jīng)典的故事03-09
新年的故事故事09-06
故事大全小馬過河故事文字05-30
陶罐的故事09-07
玩笑的故事08-11
圍魏救趙故事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