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采用Syllabus概念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論文
[摘要]介紹了西方傳統(tǒng)教育理論的課程教學計劃(syllabus)概念。以實例為基礎,把現行的課程教學大綱、課程進度計劃和課程教學計劃的功能進行了比較,指出前兩者不能代替后者。對課程教學計劃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說明,建議采用傳統(tǒng)的syllabus概念,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大學課程教學計劃制度。
[關鍵詞]課程與教學;教學改革;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專業(yè)教學計劃;專業(yè)教學大綱
一、SyIlabus概念
Syllabus(復數syllabi)是源自拉丁語的一個教育學概念。這個詞很難用任何現成的漢語詞匯來翻譯。在教育學領域,其意義相當于一門課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具體的授課計劃的綜合,再加上該課程的參考資料或者建議閱讀書目目錄。作為其傳統(tǒng)教學程序的一部分,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所有大學,每一門課程都在開課前把該課程的syllabus發(fā)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目的、任務、教材或者主要的學習資料,明確課程要求、進度安排、考查方法、評分標準,知道授課人是誰,以及如何與老師聯系。這便于學生作修課選擇、預習和復習,也利于師生互動。學期結束時,師生可以逐條對照課程教學計劃里的條款,客觀、公正地評教評學。從國內外許多大學的官方互聯網網站上,或者從大學教授們的個人網站上,都可以查到他們所開設課程的Syllabi。
國內有的學者認為“syllabus就是我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一個合同”,提出了“教學合同就是我們的教學大綱”的看法[1]。盡管對syllabus就是教學大綱的看法不敢茍同,但同意syllabus相當于教學合同的觀點:“教學合同”相當于學生和學校(教師)之間的一個約定;大家都應該按“合同”完成教學任務,如按時上下課,教師定時給學生提供咨詢,幫助學生解決與學業(yè)有關的問題,學生按照課程要求按時完成作業(yè)、參加考試或者提交項目報告等等。教師按“合同”逐條做了,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達到了“合同”要求,就能獲得該課程的學分。
也許是syllabus這個名詞難于翻譯,大陸的一些教授和大多數臺灣教授采用了中英文并用的辦法,把syllabus和“授課計劃”[2]或者“課程大綱”[3]并列使用。有的選擇將標題用英文syllabus、內容用中文表示,不少臺灣和香港的教授就是這樣做的[4]。對syllabus的漢譯,筆者選擇“課程教學計劃”,覺得這個詞條比“課程大綱”具體,比“課程進度計劃”涵量大,能夠較為中肯而清楚地傳達syllabus的目的和內容,準確地說明其性質和用途。
課程教學計劃有“教學合同”的性質,對教學雙方都有約束。這份“教學合同”也同其它任何合同一樣,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根據需要對其進行修改。事實上,絕大多數課程教學計劃的內容(尤其是具體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都會被增增減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會對變動感到奇怪。
我國不少大學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就把專業(yè)教學計劃(有的還包括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發(fā)給了學生,這是負責任的行為。一個大學為某個專業(yè)的某屆學生制定的專業(yè)教學計劃,是這個大學同社會或者這批學生公開訂立的服務契約。由于篇幅限制、教師變動、時間變化等因素,這個契約的條款只能是粗線條式的。有的大學有課程進度計劃,卻流于形式,很少讓進度計劃同學生見面。目前我國的大學教師中,制定syllabus式的課程教學計劃并把這種文件發(fā)給學生的還很少。只有海南大學從2005年秋季起,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都制作并使用課程教學計劃,并在每學期開學時發(fā)給學生[5]。這個舉措使該校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管理更加科學,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制作課程教學計劃所花的成本與其對教學質量巨大的正面影響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教師是教學程序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向廣大教師介紹Syllabus概念,推廣使用課程教學計劃。建議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深化和具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進度計劃三者之間的關系
目前教育學理論話語紛呈,存在概念混亂的情況[6],這個批評不算過分。許多概念和理論由不同學術背景的人引進,對這些東西的翻譯有差距,詮釋上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有必要舉例說明課程教學計劃(Syllabus)、課程教學大綱(Course Outline)、課程教學進度計劃(Class Calendar)這三個詞條的區(qū)別。在這一部分,筆者就課程教學計劃舉兩例,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進度計劃各舉一例,以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供讀者辨析。
河北工業(yè)大學教師李立把她制作的《項目合同管理》課程的課程教學計劃稱為“項目合同管理授課計劃”[2]。這個授課計劃是國內較早出現的與國際接軌的課程教學計劃之一。該課程教學計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提供課程代碼、中英文課程名稱、學時、學分、課程所屬專業(yè)、授課對象、授課的時間和地點、授課教師名字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10條: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預修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課程內容概要,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要求,成績考核,教材、參考書和主要參考資料,教師聯系方式和答疑時間,教學計劃安排。教學計劃安排一條是教學周歷,清楚地列出該課程每周上課的時間、課時、教學主題、教學方式、作業(yè)等信息。
筆者在海南大學使用的課程教學計劃采用了美國式的syllabus結構,略加簡化后分為10個部分:_課程名,授課學期,授課人聯系方式和辦公室答疑時間,課程的性質和目的,必讀材料,主要學習方法,對學生的要求,考核方式,教學日歷和每周任務,建議閱讀材料和參考文獻。在對學生的要求部分,明確規(guī)定學生的各項責任和學習任務。在考核方式部分,詳細說明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各占比例,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平時、期中和期末學習成績檢查,以及評分的標準和方式。如果是英語授課或者是英漢雙語課,課程教學計劃就用英文;如果是翻譯課,課程教學計劃就用雙語[7]。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課程教學計劃確實是由教師擬訂的、師生之間乃至教師和學校之間的一個詳細的課程教學合同。這種合同如果不到達學生手里并得到學生認可,很難完全生效。這類合同有高度的計劃性和約束力,不僅使師生雙方接受約束,還給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毋庸諱言,這是保證課程質量的重要條件。根據筆者多年使用課程教學計劃的經驗,學生課前會查看手里的課程教學計劃,準備功課。如有疑問或者建議,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提出來,同老師商量。碰到調課、換教室或者特殊教學活動,只要請大家拿出課程教學計劃,在上面標注一下即可。學期結束時,師生可以逐條對照課程教學計劃里的條款,公正地評教評學。
課程教學大綱的特點是簡約。任何課程都必須有大綱,其闡述的重點是目的、對象、任務、主要學習材料和主要教學方法,對其課程教學計劃只提供一個粗線條,F以編譯的波士頓大學杰羅德·芬教授撰寫的《正義與教育》博士研究生系列課程教學大綱[8]的框架為例,說明課程教學大綱的特點。該系列由“教育與正義: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與正義:機會平等”兩門課組成。其課程大綱分為四大部分:課程名稱;課程名稱的定義;課程描述(學分、課程級別和性質、涉及的主要內容、開設這門課的理由和背景);課程教學計劃提綱(syllabus outline)。該課程教學計劃提綱簡述三點:學時分配(六個單元教學,每單元兩周,最后一周用于學生報告和課程評估);各單元主要閱讀材料和討論題;課程作業(yè)和考核要求(數篇5~10頁關于課堂學習內容的文章,一篇課程文章加課堂報告)。這個提綱的結尾是:授課教師待定。
由此可見,課程大綱并不制定具體的上課時間表,或指定由誰來上這門課。一門課程一旦制定了,就屬于某個專業(yè),而不屬于某個人。這門課可以根據需要在不同的學期開設,任何具有相應資格的人都可以擔任這門課的主講。課程大綱起到提供課程信息的作用,教學管理機構根據課程大綱了解這門課的性質、功能、重要性、專業(yè)地位,根據課程需要選派教師。只有根據課程大綱的要求,教師才能制作詳細的、可操作的課程教學計劃。課程大綱不能代替課程教學計劃。學生可以通過課程教學大綱了解并決定是否應該修這門課程,卻無從得知在這門課上應該如何學習。 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是課程進度日歷或者周歷,主要供教學管理機構存檔和查閱。海南大學過去使用的教學進度計劃表[9]分為三欄:教師和課程;學時分配;各周講課進度。教師和課程一欄要求提供以下信息:課程名稱,采用教材,報送(該進度計劃的)日期,授課班級,(教師)采用的主要參考書,主講教師(姓名、職稱),輔導教師(姓名、職稱),實驗教師(姓名、職稱),教研室主任(姓名)。學時分配一欄必須說明總學時、周學時、理論講課學時、實驗討論習作學時、講授與實驗比例、實習周數等情況。各周講課進度一欄要求按周序填寫每周講授的主要內容和課程及所需學時,以及實驗、討論、習作、實習等主要內容和課程及所需學時。如有特殊情況,可以在表上注明。這份表格由主講教師在開學第一周內填報,要求一式二份,送學院存一份,報學校教務處備案一份。
這種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本質上是工作任務紀錄,既不能和課程教學大綱互代,也沒有課程教學計劃的功能。進度計劃一般不發(fā)給學生,最多由教師口頭在教室里提及。學生不可能全部記住,以后就只能被動地按教師的提醒、而不是主動地去做每周的功課了。由于不與學生見面,這個進度計劃的作用非常有限。教師每學期填上兩份,多半草草了事,過后連制定者都很少去看它。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改變進度,或者需要增減學習材料和活動,這個進度計劃可不可以修改?修改之后如何通知有關各方?這種進度計劃還有三個重大缺陷:不明確對學生的要求;不提及教與學的方法;不談考核辦法。這樣一來,其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教育體系里,有指導各類各級教學實踐的教學大綱和計劃,如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主要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課程教學大綱、英語聽說課程教學進度計劃、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教學計劃等等。這些大綱和計劃相互關聯,但是它們的內涵大有區(qū)別。專業(yè)教學大綱宏觀地處理專業(yè)領域的一個面。專業(yè)教學計劃是以專業(yè)教學大綱為指南而建立的課程體系,用來達到后者規(guī)定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課程教學大綱和專業(yè)教學大綱的關系是,前者具體處理后者界定的專業(yè)領域里的一個點。課程教學大綱負責專業(yè)教學計劃的一個部份,是制定具體的課程教學計劃的指南。如果專業(yè)教學大綱改變了,構成專業(yè)教學計劃的課程體系必須作相應變動。與課程教學計劃相比,課程教學大綱比較穩(wěn)定。課程教學計劃可以因人而異地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只要達到課程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就行。在英語里,專業(yè)教學大綱是curriculum frame—work,專業(yè)教學計劃是academic program,課程教學計劃是syllabus,課程大綱是course outline,課程進度計劃是class calendar,其意自明,不會引起誤解。
三、課程教學計劃的內容和形式
如前所示,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計劃應包括該課程的目的、性質、任務、要求、教材或者必讀書目、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進度安排、考查方法、評分標準、教師的姓名和聯系方式、該課程的參考資料或者建議閱讀書目目錄。這些是課程教學計劃應當提供的信息,便于學生作修課選擇,主動進行預習和復習,也利于師生課堂內外的交流互動。
國外沒有一所大學對課程教學計劃作形式上的規(guī)定,決不會要求教授們使用整齊劃一的格式。在任何一所大學的任何專業(yè)里,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相關的課程,但是不會出現完全相同的兩門課程。教授是有個性的,任何一門課程都獨具特色,都有強烈的目的性和任務性,學生的需要也是有特點的。應該鼓勵特色,沒有必要對課程教學計劃作形式上的或者格式上的統(tǒng)一要求。
當然。課程教學計劃的制作原則,如對象明確、范圍清楚、定義準確、語言簡練、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布局簡潔等,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四、建議采用Syllabus概念,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
任何工具或者方法的優(yōu)劣,只有經過試用和比較才能鑒別。通過前面的比較,我們看到,課程大綱和課程進度計劃兩者不能互代。如果兩者同時使用,就過于繁瑣。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即使兩者同時使用都不能起到課程教學計劃的作用。
盲目追求國際化是幼稚的,但是對國外高度成熟、在國內亦被證明非常實用、能夠帶來很好效益的方法和技術,還是應該大膽使用。建議采用傳統(tǒng)的Syllabus概念,建立和完善課程教學計劃制度。課程教學計劃應當由任課教師制定并在開學時親自發(fā)放到學生手里,讓教師和學生有機會商量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同一門課在不同的學期由不同的教師給不同的學生講授,其課程教學計劃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可以有不同之處。譬如,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學習活動、時間安排等方面完全可以不同。其共同尊重的前提只有一個:必須符合課程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和質量要求。
課程教學大綱是必要的。美國所有大學都給學生發(fā)放本科專業(yè)介紹或者研究生專業(yè)介紹,里面就包括了各專業(yè)的課程介紹,其內容是課程大綱的縮約。不少畢業(yè)生會保留這本資料,因為他們的雇主可以從中了解,他們在學校里學的東西是否有用。
美國的大學也搞教學評估,筆者在波士頓大學教育學院工作時就碰到過五年一次的本科教學評估和三年一次的研究生專業(yè)評估。這個學院開設的專業(yè)非常多,我負責的外語教學專業(yè)就有本科、碩士兩級的法、西、葡、德、意、日、漢、朝、俄等語種方向。他們的評估看來異乎尋常的簡單:一位副院長加上一位學術秘書,再加上兩個勤工儉學、每周干20小時的學生,大致干了三個月,就勝利完成了任務。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把歷年存檔的syllabi找出來,根據專業(yè)教學計劃(academic programs)歸類,再把這些syllabi與學生對相應課程的教學評估(courseevaluations)一一對應,排列整齊,供評估專家檢查。由于檔案完整,他們基本沒有驚動學院里其他人。
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當然要涉及經費問題。給學生復印課程教學計劃需要錢,這樣做會加重學生的負擔。筆者的經驗是,Syllabus必須盡量簡明。一份Syllabus可以只有兩頁,不必超過3頁。第一頁回答目的、教材、方法、要求、考核等問題,第二頁是課程日歷,第三頁是建議閱讀書目或參考書目。用A3紙左右排版、雙面復印,最多一毛五分錢就解決問題。讓我們從其它方面節(jié)約一點、擠一點,為復印課程教學計劃提供一點經費,為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創(chuàng)造條件。
也許是文化慣性的緣故,國人一談教育改革,就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若干種考試,而且一級比一級更全國性、更“統(tǒng)一”。一提加強質量管理,就會編出若干套“統(tǒng)一”的形式和格式,美其名“規(guī)范化”。這種高度形式主義的做法只會扼殺創(chuàng)意、窒息生機。希望在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問題上,不要重蹈覆轍。
【采用Syllabus概念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行政公訴制度的建立論文05-01
淺析采用GPS技術建立礦區(qū)控制網04-28
建立特色課程的探索04-30
試論建立國家信用制度論文05-01
“人格”概念探源論文05-01
課程概念的泛化及其危機04-29
物品采用管理制度11-17
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