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札記三則
一、關于語文課程的性質問題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墩Z文課程標準》
這兩句話,第一句講語文的多重功能(既是交際工具,又是文化載體),第二句講語文的基本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合起來講語文課程的性質。
朱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對這一表述的評價是:“擺脫長期以來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正面論述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
錢夢龍先生則認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張紙的正、反兩面,互相依存,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人文內涵,那么這個語言的外殼就是空的;同樣,離開了語言外殼,人文內涵也就不存在。
但是錢先生又認為,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提不見得合適,因為這兩個概念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語文是工具,但不是一般的工具,它本身就包括很多人文的內涵,即工具性本身就帶有人文性,因此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并提不見得科學。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恐怕以后還要爭論下去。
錢先生還批評了我國語文界長期以來在語文學科性質認識上的“性泛濫”現(xiàn)象:什么人文性、思想性、社會性、文學性、朦朧性、實踐性、科學性……談得玄乎得不得了。
其實,世界上好多國家的國語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沒有關于國語課程性質的表述,而是開門見山就談教學任務和要求。他們并不是因為這個問題太麻煩而有意回避,而是在他們看來,國語課就是教國語的,就是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自然包括其中,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為此自找麻煩,甚至爭論不休。
但是這事在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一是因為我們從孔夫子以來就有干什么都要講個名分的習慣:“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二是建國以來幾次大的折騰,語文教學也深受其害,語文課一度上成了政治課、思想教育課,幾乎完全迷失了自我;后來矯枉過正,一味強調工具性,形式主義又有所抬頭。這樣搖過來擺過去,造成了語文課程性質認識上人為的混亂,因此確實有必要正本清源,還語文課程以本來的面目,這也實在是無奈而又必要之舉。但愿將來我們的下一代不再去爭論“語文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了。
二、關于正確認識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
[1] [2] [3]
【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札記】相關文章:
數(shù)學學習札記04-28
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心得03-19
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心得04-30
札記04-29
語文課程標準培訓學習心得03-30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01-17
學習新課程標準 強化語文實踐活動04-30
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更新教育理念04-30
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心得15篇04-04
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