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鑿壁借光的故事
鑿壁借光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下面是鑿壁借光的故事,歡迎參考!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里很窮,白天必須干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樱饝怂钑囊。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注音】záo bì jiè guāng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
【解釋】鑿:挖。在墻上鑿一小孔,借鄰居的燈光讀書。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勤學
【結構】連動式
【近義詞】鑿壁偷光
【反義詞】不學無術
【同韻詞】七步成章、以柔制剛、知微知章、七損八傷、浸明浸昌、人親骨肉香、德被四方、狩岳巡方、火傘張、踴躍輸將、......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西漢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為藏書很多的文不識家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鑿壁借光
【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fā)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敝魅烁袊@,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啟示:‘鑿壁借光’表現(xiàn)了匡衡人窮志堅,發(fā)奮讀書的精神 。
人物形象與精神品質
匡衡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依然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執(zhí)著。他沒有因家貧無燭放棄讀書,而是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辦法,展現(xiàn)出堅韌不拔、勤奮刻苦、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人,無論身處何種困境,都不應放棄追求知識和進步。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強烈的求知欲和自我進取意識,為后世樹立了勤奮好學的典范。
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故事發(fā)生在西漢時期,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有限,書籍資源稀缺,獲取知識的途徑相對較少,讀書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尤其對于寒門子弟。而儒家思想在西漢占據(jù)重要地位,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推崇學習儒家經典,以學識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锖馔ㄟ^苦讀鉆研《詩經》,憑借自身才華獲得認可,改變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才選拔機制和文化氛圍!拌彵诮韫狻 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刻苦學習的典型代表,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勤奮學習的推崇,承載著鼓勵人們努力求學、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涵,常被用于教育和激勵后人。
現(xiàn)實教育意義
學習態(tài)度:在當今物質條件優(yōu)越、學習資源豐富的時代,匡衡的故事提醒人們要珍惜學習機會,保持勤奮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不被舒適的環(huán)境所懈怠,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努力學習。
克服困難: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應像匡衡一樣,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堅韌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輕易被挫折打倒。
創(chuàng)新思維:匡衡 “鑿壁借光” 的做法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思維,在困境中打破常規(guī),尋找新的途徑實現(xiàn)目標,啟示人們在遇到問題時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維,嘗試新的方法。
勵志作用:該故事具有強大的勵志作用,激勵著各個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的人,無論起點如何,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就能實現(xiàn)自我提升和人生價值。
【鑿壁借光的故事】相關文章:
家徒四壁的故事06-08
飛檐走壁的虎將08-23
九龍壁的傳說08-02
玉壁神功的民間傳說09-17
贊美是一面回音壁07-16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03-04
書河上亭壁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03-10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