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涼州詞二首·其一》的原文及注釋
《涼州詞二首·其一》的原文及注釋1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注釋】
1.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里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jù)《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3.欲:將要。
4.琵琶:這里指作戰(zhàn)時用來發(fā)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6.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zhàn)場。
7.君:你。
8.征戰(zhàn):打仗。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zhàn)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zhàn)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缎绿茣分尽氛f:“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边@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yōu)美的邊塞詩。
【作者簡介】
王翰,唐代邊塞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詩人。王翰這樣一個有才氣的詩人,其集不傳。其詩載于《全唐詩》的,僅有14首。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王翰生卒年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確切的材料依據(jù)。
《涼州詞二首·其一》的原文及注釋2
葡萄美酒夜光杯2,欲飲琵琶馬上催3。
醉臥沙場君4莫笑,古來征戰(zhàn)5幾人回。
注釋:
1、《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缎绿茣分尽氛f:“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薄稕鲋菰~》,即按涼州(今甘肅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譜唱的歌詩。
2、夜光杯:白玉質地的酒杯,光可夜間照明,這里指精美的酒杯。
3、欲:將要。琵琶:這里指作戰(zhàn)時用來發(fā)號施令時用的樂器。催:催飲,隱含催人出征之意。
4、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zhàn)場。君:你。
5、征戰(zhàn):打仗。
賞析:
這首《涼州詞》被明人推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鏗鏘激越的音調,充滿異域風情的物品,在人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琳瑯滿目的盛大筵席,表達了將士們豪爽的性格及征戰(zhàn)之前悲壯的感情。開篇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席間葡萄酒和夜光杯熠熠生輝,景象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定下了基調。正在大家“欲飲”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你也莫要取笑啊!你看古來征戰(zhàn)有幾人生還呢?悲涼的情調,隨著催行的琵琶聲一起激發(fā)出來,將征戰(zhàn)荒涼之地,點染得十分壯闊。正是這種粗線條的畫面,一經點染,便產生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涼州詞二首·其一》的原文及注釋3
涼州詞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賞析: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zhàn)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zhàn)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里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jù)《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注釋:
欲:將要。
琵琶:這里指作戰(zhàn)時用來發(fā)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zhàn)場。
君:你。
征戰(zhàn):打仗。
《涼州詞二首·其一》的原文及注釋4
涼州詞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渙
朝代:唐朝
【 作品原文 】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作品翻譯 】
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
【 作品注釋 】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rèn)山。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斑h”一作“直”。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
羌(qiāng)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楊柳:指的是《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 作品賞析 】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fā),寫成了這首表現(xiàn)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xiāng)情懷的詩作。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tài),表現(xiàn)的是一種靜態(tài)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xiàn)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包S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肮鲁恰弊鳛楣诺湓姼枵Z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lián)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畫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的環(huán)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xiāng)之愁。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本吞岬搅诵腥伺R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里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里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xiāng)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這里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里,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詩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并不消極頹廢,表現(xiàn)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 詩意的表現(xiàn)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涼州詞·其一》的原文及注釋】相關文章:
涼州詞原文,注釋,賞析02-27
涼州詞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譯03-03
涼州詞二首·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涼州詞》原文及賞析08-24
涼州詞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12-18
涼州詞二首原文翻譯03-10
涼州詞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涼州詞鑒賞05-11
秦淮原文、注釋09-09